文/唐煜
“金融是拼谁的命长,而不是谁短期跑得快;腾讯金融以稳健为主,不想玩财技。“
在蚂蚁集团A+H上市被延缓后的第二天,马化腾的一段话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被认为是对竞争对手的直接挑衅。事实上,这是马化腾在2017年接受采访时的回答,当时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都想抢夺互联网金融第一股,记者问道:“腾讯金融会不会将来独立分拆,进一步对接资本市场?”
马化腾当时还回答,腾讯的金融业务一部分是像微众银行这样的体外投资,核心的包括支付、理财平台都是在体内,这些业务跟微信平台耦合非常紧,“没有必要为了分拆而分拆,这个不是我们的风格,也不会去玩什么财技(资本运作)”。
对比现在蚂蚁集团上市临门一脚被喊停的现实,网友戏称,“小马哥早就洞察了一切”。
在这场IPO暂停风暴中,蚂蚁小贷的高杠杆是监管和舆论“声讨”的最大靶子。给马云批复网络小贷的时任重庆市长黄奇帆,曾在《结构性改革》一书中分析,(蚂蚁)问题出在 ABS(基于资产的证券化)发行上。由于证监会没有规定 ABS贷款资产可以循环多少次,凡是一个贷款余额拿到证券市场交易所发的ABS债券,就可以循环发放贷款,往往几年里这样循环了40次,造成了蚂蚁用30多亿元发放 3000多亿元网上小贷,形成上百倍的高杠杆。
除了高杠杆,若再仔细剖析蚂蚁小贷的数据,在蚂蚁2.15万亿元的信贷大池子里,其中经营贷余额是0.42万亿元,剩下的是1.73万亿元都是消费贷余额。原央行行长周小川则表达了自己担忧,称一些年轻人过多地靠借债过度消费、奢侈消费。
为此,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为《办法》)中,严格限制了互联网小贷公司的杠杆率,不得超过5倍,并对个人单户网络小贷余额做出规定,原则上不得超过30万元。
那么,除了蚂蚁,在腾讯金融业务中小贷的情况和消费贷的情况又如何?
首先,腾讯与蚂蚁在征信系统上存在差距,而这个差距也影响了腾讯的小贷业务。
2015年,在淘系电商和支付宝两大平台积淀了众多用户数据的基础上,蚂蚁推出了芝麻信用。微信在这上面的脚步并不慢。同期,微信团队也开始了对个人征信方面的探索,还在2015年和芝麻信用等8家机构拿到了央行首批征信个人牌照试点名额。
据财经网报道,腾讯团队在2015年就开始构建征信系统,但是具体的产品腾讯信用分在QQ限量公测后很快遭到了马化腾的反对,马化腾以用户信息和隐私保护为理由要求产品停止开发。
2018年1月,腾讯在全国曾开放过“腾讯信用”平台的限时公测,但活动仅仅上线一天便紧急下线。几个月后,腾讯信用改名为微信支付分,开始在广东地区内测,终于在今年6月正式推出对标芝麻信用的“微信支付分”,但是已经比对手落后了整整5年。
征信系统的发展滞后,对腾讯推进金融信贷业务也造成了一定阻力。今年3月,腾讯才开始灰度内测的微信分付,显然距离微信版”花呗“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现金贷上,借呗和腾讯的微粒贷同时推出,但是借呗有芝麻信用和花呗数据支撑,发展更迅速。相比之下,腾讯微粒贷目前客群主要来自QQ微信的社交生态,信贷场景仍需进一步拓展。
与消费贷相比,小微信贷的风险更大,但蚂蚁集团迈出的步子也没有丝毫拘谨。2015年蚂蚁开始通过网商银行开展小微信贷业务,门槛也比较低,主要面向淘系商家、线下码农、农村用户和小微商家三大群体,但是腾讯微业贷现阶段仅面向信用高的民营企业。截止2019年末,腾讯微业贷触达小微民营企业仅为90万家,国信证券测算,服务数量不及网商贷的1/10,差距非常大。
虽然发展节奏截然不同,一个是激进派,一个号称是稳健派,但是新出的监管办法仍将对这两家巨头的金融小贷业务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