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报社没了!那些转型卖保险的媒体人,都经历了什么?
《财经》新媒体涂伟/文
近日,一篇叙述某影视公司宣传总监放弃年薪60万的工作跑去卖保险的文章刷屏朋友圈。
和影视圈类似的是,卖保险,也成为了一批媒体人转型的归宿。
网上有一张媒体人转型路径图流传甚广:媒体——pr——自媒体——卖保险——微商。
在媒体发展环境大不如以前的现状下,一批传统纸媒先后宣布停刊。据《财经》新媒体不完全统计,最近五年中已有包括《京华时报》、《东方早报》、《今日早报》、《悦己SELF》、《河南青年报》等等在内的多家知名报刊停刊。
媒体在考虑如何转型的同时,媒体从业者同样也在思变。本文采集了四位媒体人转型卖保险的案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一)
赵一,女,1978年出生。
赵一曾供职于《京华时报》,是《财经》新媒体采访到的第一位媒体人,也是采访对象中,唯一一名原供职单位停刊的受访者。
资料显示,《京华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新闻类综合性都市日报,创刊于2001年5月28日。2016年11月上级主管部门作出了将京华时报社主管主办单位变更为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并于2017年1月1日休刊的决定。
“《京华时报》停刊后,我们被分流到了《北京晚报》”。赵一对《财经》新媒体回忆道,刚被分流去的时候很不适应,因为每天都要打卡,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感觉很受束缚。
“但最主要的,还是工资低吧。”赵一并没有回避当初离开《北京晚报》时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收入变少的同时,赵一还对当时自己的前景感到迷茫,时不时会有一种自己将来要去做什么、能做什么的奇怪自我怀疑。
但卖保险并不是赵一做出改变的唯一选择,在大部分亲戚朋友眼里,也并不是她的最优选择。
赵一告诉《财经》新媒体,在决定离开《北京晚报》时,有三个可以选择的机会:今日头条、《21世纪经济报道》和转型做中医。
这其中,今日头条和21都已经给到了赵一工作邀约,但都被她婉拒了。
不想去今日头条的原因是,赵一觉得自己的年纪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此刻选择去互联网企业再奋斗,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地位,非常尴尬。尽管,在今日头条还有赵一熟识的前同事投资。(注:采访人口述,未得到官方渠道确认。)
选择不去21的原因很简单,赵一认为,她并不能确定21未来就不会是下一个《京华时报》,一旦发生,她又要回到原点,这是她不愿意预见的未来。
在转型中医这件事上,赵一和《财经》新媒体谈论了良久。赵一表示,自己有很认真系统地学习过中医,自己平时也会用中医给身边的人看看各种不舒服的症状。
“如果要进入中医领域的话,我其实是有领路人的。有一位在中医领域非常知名的老师愿意带我入行。”不过,最后赵一还是选择了放弃转行做中医,“中医这个职业,需要做到一定的年份才会开始有起色,周期太长。”另外,给人治病存在着行医失败的风险。赵一觉得这个风险,是她所不能承受的。
放弃了上述看似还算比较不错的选择,赵一最后选择了卖保险这条路。不出意料,她的选择得到了全家人的反对,特别是赵一的丈夫。
“我老公从头到尾都反对我去卖保险。”赵一苦笑道,即便我现在做到了所在北京分公司佣金前十的成绩,他也只是偶尔会来问问你是如何做到的,但是让我离开这个行业的想法一直都没改变。
在她的老公看来,卖保险始终都是一份不怎么“上得了台面”的工作。
不过,在赵一看来,选择去做保险销售并不是她一时的意气用事。她认为,从事保险行业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未来社会要安稳发展,保险行业必然会有一番作为。“之前也考虑过银行业,但是,感觉这些年这个行业的慢慢在走下坡路。”赵一说。
俗话说的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非常贴切的形容了赵一初入保险业的窘迫。
“第一年,收入基本上只能够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赵一向《财经》新媒体表示,刚上班的那几天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客户在哪,也存在“开口难”的心理障碍。
心理上的落差很大,从之前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姿态,再到现在纯服务的行业,赵一坦然,“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拉不下脸向对方介绍保险。”
为了解决“开口难”的问题,赵一选择先从身边的朋友入手。“我还记得当时花了100多块钱买了一些小礼品去见对方。”赵一回忆道,也不说是去推销保险的,就是把自己平时学到的一些保险知识向自己的朋友介绍,再看有没有表述上的错误。
事实上,赵一成功销售的第一份保险也并不是她的这位朋友,而是一位十好几年没联系过的老同学。
“我的这位同学自己创业开了个公司,一开始,我向他介绍企业财险方面的产品,不过因为对方预算比较低,没有谈成。”
赵一继续说,那次跟同学谈了两个多小时。虽然企业方面的保险没谈成,但是通过聊天,发现对方有个人资产配置方面的需求,而这些我正好有接受相关的培训。
第一单的成功签约,让赵一找到了职业定位。“我想做的不是较为低级的保险推销工作,而是个人理财规划。”替别人解决问题,让她觉得很有成就感。
很快,这样的成就感也体现在了收入上。“现在的年收入和以前相比,大概有20多万左右的差距。”
如果有一个机会,让你再回到《京华时报》工作,你是否还愿意?对于这样的假设性提问,赵一的回答干脆利落“那就是浪费时间。”
对于未来的发展,赵一表示,既然卖保险有年薪百万不是梦这么一个说法,那就定这么一个小目标吧,希望自己能一直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
(二)
钱二,男,1977年出生。
孙三,男,1982年出生。
钱二和孙三是同一家保险公司的保险销售人员,两人同时接受了《财经》新媒体的采访,故而放一起表述。出于隐私保护,我们对两人的过往履历做了模糊处理。
钱二是一家中字头央媒的成熟记者,从业16年,离职时已享受一定级别的事业单位编制待遇。孙三则是国内一家知名商业门户网站的主编,新闻从业年限也超过10年之久。
从介绍上看,两人的过往工作经历都还算不错,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放弃打拼了十几年的新闻工作进入陌生的保险销售领域呢?钱二是因为一个女人,孙三是因为一场车祸。
不要误会,这里说的女人表达的不是男女关系,而是钱二事业转型路上的关键人物。
大概在5年前,周丽(化名)前往钱二所在的单位进行客户拜访,彼时的周丽只是一个刚入行三个月的保险新人,属于说话都吞吞吐吐不好意思开口的那种。两人当时互相添加了微信,不过钱二很快就忘了这件事情。
时过境迁,等到钱二再关注到周丽时,那时的她已经成为她们保险公司一个部门的总监,有了自己的团队,谈吐应对方面更是与之前判若两人,这件事对钱二的触动很大。
据钱二的其他同事介绍,钱二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对于金融工具特别感兴趣,曾经炒股赚了不少钱,然后做期货又赔了一些。因为缺少系统性的知识,接触外汇和黄金赔了不少,为了补上这方面的知识,钱二甚至请假去参加相关的培训,这才慢慢把本金捞了回来。
“我们单位是国家事业单位,平时工作比较轻松,没有太多的竞争压力,所谓的瓶颈在事业单位是不存在。能不能晋升,除了能力外,还和资历有关系。有能力有年头也得有机会,还得领导认可。”钱二继续说,“这样的单位待着通常是比较舒服和有优越感的,但有时候也会心有不甘,总觉得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完全的施展。”
再来说说孙三,2017年的那场车祸给他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幸运的是,孙三本人本没有在车祸中受损。
“上苍眷顾,人到中年在经历了飞来横祸、倒了血霉之后,一切还可以很好。”这是孙三在自己微信朋友圈对这场车祸的感悟。
虽然车祸的发生并不是导致孙三直接转行的原因,但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会让孙三后怕事故严重发生后的结果会是怎样。
其实,早在车祸发生之前,孙三已经开始思考转型的问题。
“从小编辑做到主编,我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这期间,该学的也都学了,该会的,也基本上都会了。”孙三向《财经》新媒体分析,要说职业上的发展空间没有,那是骗人的,但是空间确实已经不大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触手可及。
这场车祸的发生,进一步加快了孙三的思考和决断。
在决定从事保险销售的思想建设方面,两人都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犹豫。
钱二决定离开自己工作十几年的岗位加入卖保险大军时已经40岁,决定加入的前夜钱二失眠了,“要走出舒适圈了,我适应吗?”、“要是没有卖出去保单,就没有收入,我可以接受失败吗?”、“我要不要给自己一个尝试创业的机会!”、“允许自己六个月没收入!”。
孙三这边的情况也差不多,自己的心理关如何渡过、男人的面子怎么放下来、家人的支持情况、客户从哪里来,收入是否稳定是他思考的主要内容。
但最后,两个人还是迈出了这一步,而两者家庭的支持情况却不尽相同。
钱二这边,妻子十分支持他的改变,几乎不存在亲情方面的障碍。
孙三的妻子也支持他的转型,但是他的哥哥十分反对,这一度导致孙三瞒着哥哥从事保险销售工作。据了解,孙三的哥哥在一家知名大型企业从事高管工作,而这些资源对入行没多久的孙三而言可以说是非常重要。
同样,钱二和孙三也存在着刚入行时客户开发的问题。不同的是,钱二的初始客户走的是传统的“亲戚朋友流”。孙三住在北京的郊区,因为平时经常开顺风车和坐顺风车的原因,他的第一批客户是从顺风车里聊出来的。
薪资方面,两人都没有对《财经》新媒体进行具体的透露。不过据两人的同事透露,钱二的年收入提升应该在20万到30万之间,孙三也拿到他们公司的人才培训奖金,而该奖金的获取对业绩有一定额度的要求。
(三)
李四,女,1982年出生。
李四的故事,与上面的几位媒体人都不太一样,她曾经获得过保险的理赔,有过被保险“保护”的经历。
在与李四的交谈中,《财经》新媒体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焦虑感。
“我04年大学毕业,进入保险公司之前,在媒体(商业门户、金融、房地产)也工作了十几年。”之所以会不停更换工作单位,李四的总结是“缺乏安全感”。
刚毕业时,李四在搜狐完成实习并转正成为一名网络编辑,在搜狐工作的头一年里,李四会经常反问自己“难道我就要一直做现在的工作吗?就算做到了主编,对自己的提升又有多少?”。
李四感觉到,自己需要得到提升。“所以,后来我就去人民大学学习,拿了新闻学的硕士学位。”
在决定进入保险销售行业之前,李四已经是一家商业地产新闻网站的总监。但就像刚参加工作时一样,她总会忍不住不断反问自己,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这份工作还能做多少年,我的工作是否具有不可被替代性?
“发展”是李四和《财经》新媒体谈话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随着技术和时代发展,我是不是会被这个时代淘汰,现在工作干个十年八年没问题,如果这家公司没了,未来我还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到时候我的精力,我的体力是否还能支持我找到更好的工作。”李四说话的速度很快,几乎没有停顿,“如果早晚要换工作,那就早点换。”
之所以最后李四会选择保险这个行业,和一场大病有关。
“2008年-2009年的时候,我得了一次大病,这让我休息了两年。”李四回忆道,因为之前有过金融公司做媒体相关工作的经验,让我有机会接触到相关金融知识的培训,也给自己买了20万保额的重疾险,但没想到自己真的就用上了。
最终,这场大病花费了李四50万左右治疗费用。“这个病,打乱了我职业发展的步调,但幸运的是,我还是好过来了。”
“十年前的我,肯定不会选择卖保险。”因为有保险业务员经常打扰她妈妈的原因,李四对卖保险这份工作的第一印象,其实是负面的。但人的想法都会随时间而改变,李四也是。
就像前面三位被采访人一样,李四也面领着入行初期的业务开展困难和一些思想上的包袱。“刚开始的时候,很在意别人对我的评论。有时候会想,她不是总监吗,怎么突然跑去卖保险了?”李四接着说,很快,这种担心就被业务开展的喜悦和李四称为“工作成就感”的感觉所替代。
所谓工作成就感,李四认为,就是现在做的工作,能替人解决问题,给人帮助,而且,这种感觉来的特别直接,你能很直观和直接地感受到。
“我喜欢这种替人解决问题的感觉。”谈到现在工作,李四说,自己有获得理赔的经历,也有把理赔金交付被保险人的经历,她自己完全能感受到被保险人拿到理赔金时的心情。这种感觉,让李四觉得很有成就感。
成就感的提升,还来自李四的薪酬变化。据李四透露,目前的月收入相比自己当总监时的工作,平均提升在2W左右。
最后,谈到家人的支持,李四坦言,“只要不是太出格的事情,我老公从来都是无条件支持我的决定”。
故事讲完了,欢迎留言说说你对保险销售的看法。
(注:文中所有人名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