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科技助力祭祀新风:AR祭扫让家属“身临其境”

来源:南方都市报

街谈

清明假期,不少家庭会以各种形式祭奠逝去的亲友。据民政部预测,今年清明期间大约会有4亿人次进行祭扫。而近年来用鲜花代替贡品、网络祭祀等文明的祭祀方式已经越来越普遍被人们所接受。不少公墓、墓园为扫墓者提供了新颖的祭扫形式。如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今年推出了以“家风”为主题的祭扫方式,在入口处设置了免费的家书卡片,祭扫的群众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以家书的形式写下来,投递到时空邮箱。扬州墓园的“生态葬”更是引入AR技术,在全国尚属首例。

囿于条件限制,更多的人依然选择更为传统的祭拜方式。不过,传统祭扫方式中,的确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攀比谁家祭品奢华,又比如猛烧纸钱、购买大量纸制“阴间奢侈品”,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有引发森林山火的危险。传统祭拜方式的缺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但要改变革新,还需要时间。

这是因为,所谓移风易俗,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传统观念具有强大惯性,不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来,个人会受到很大压力。比如说花钱请人“哭丧”,不见得每个人都认可这种“徒有其表”的祭祀和情感表达方式,但碍于周围人的眼光,有时也是不得不按老规矩来。其次,移风易俗的关键,不是“一刀切”消灭旧的习俗和仪式,而是要提供新的替代办法,让一种庄严体面,又能令感情自然流露的祭祀方式为人们认识和接受。大家觉得,这样纪念先人也挺好,市民自然而然就会弃旧从新、从众从“俗”———一种新的社会风尚风俗。

当然,提倡新风俗,不是要丢弃我们的传统中那些好的情感与伦理。为什么每年清明,那么多人不辞劳苦、千里回乡,就为在先人墓前点燃三炷清香?死者已经感受不到了,生者为何还要如此郑重、动情?因为这里有传统对于社会秩序与家庭传承的守护,同时,传统的祭奠仪式也满足了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一口烧猪、三杯好酒,所谓“事死如事生”,是人们想念逝去先人之美好情感的外化形式。新的风俗,也必须在尊重传统祭祀社会功能的情况下,为人们提供新的仪式典范及情感出口。

比方说,AR技术运用于祭祀,就是因应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选择“生态葬”,出现的一种新发明。绿色安葬有利环保节省土地,却难以后期祭扫。因为生态葬无法标注地点,市民扫墓要找到具体地点有难度。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家属“身临其境”,虽然没有真实的墓碑,但祭扫的步骤、“亲力亲为”的身体感觉,一样也不缺。这就很好地把传统伦理、庄严的仪式感和新的技术结合在了一起。简言之,形式不一样,祭祀的功夫还是做足了。新的时代,既然货币都可以虚拟,墓碑、青冢幻化、虚拟,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果冻

相关阅读:
穗遗体修复引入“黑科技” 3D打印助逝者体面离开 2亿爽约搅黄赫美集团重组 英雄互娱称对方屡次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