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40周年研讨会
十分头条新闻讯为庆祝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40周年,影评界于近日举行了“新媒体时代的专业影评研讨会”。饶曙光、仲呈祥、胡智锋、尹鸿、王一川、张颐武、章柏青、丁亚平、张卫、赵卫防等20多位著名专家与会;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的批评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电影评论面临着新一轮挑战。在此背景下,专业电影批评需要被重新认知和关注,专业电影批评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表达和传播?与会专家针对这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传承中国影评的宝贵经验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至今,为中国电影评论事业积攒了丰富的历史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评论话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员要接续前辈们的优良传统,电影评论要面向实践,面向观众,面向荧幕银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电影批评既要面向实践,坚持专业品格,又要做电影创作和电影观众的桥梁。电影批评要做到“信——电影批评的说服力”“达——电影批评的穿透力”“雅——电影批评的适应力”。中国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呼吁在新媒体时代评论的宗旨和信仰不能变,但是其风格和形态又要不断改变,要适应时代发展,以变应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新中国成立至今,电影评论起了引导观众、指导创作、推动中国电影思潮的发展三个作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认为:中国电影评论在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形成了专家影评和大众影评相结合的影评共同体,从而使得电影评论有效地抵达大众。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陈旭光教授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评论需要反思,电影评论如何重现以往的轰动效应。第二,在新口碑时代,我们要清醒的认识专业影评的重要价值,既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妄自菲薄。第三,要重新发掘钟惦棐等先生的评论经验,理清理论与批评的关系,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拓展新维度。中国文艺评论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教授认为,今天谈论新媒体时代的专业影评,需要融入我们的专业品格回到传统。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电影创作者与电影观众,电影观念和社会观念的更新同时还要考虑全球化与本土化语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这两组要素,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评论要在以上四组关系中淬炼专业品格。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胡智峰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电影评论的未来发展,未来中国电影评论,首先要立足本土、面向世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依托中国电影实践,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理论资源,积极进行本土转化。其次,要呼唤高质量的中国电影评论。第三,强调传承与创新在继承前辈们丰富的理论建树,与时俱进,积极开拓创新。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指出,夏衍和钟惦棐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注入了方向性的意识和观念,对于中国电影学会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评论要从找切点,谋转化,求互动,这三个方面要下更多的工夫。
二、强化电影评论的实践与互动性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始终致力于打造具有社会引领性的电影评论。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更加注重实践性,在实践中不断赓续、建构和蜕变。在实践中专业影评还要注意与观众、与大众影评与电影创作的互动。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认为,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批评要继续突破以往的政治性评论、社会性评论的窠臼,坚持艺术性评论,搭建起更加完整、系统的电影评论观。第二,在实践中建构和发展中国电影评论的理论模式,强化影评的专业性。在新媒体时代,要厘清创作与评论之间的关系。专业影评人要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增强评论的影响力。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陆红实研究员肯定了40年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对大众影评的引领性,体现在对大众影评批评范式、形态的影像,以组织、参与和指导引领大众影评,并对大众影评进行经验总结。进入新媒体时代专业影评对创作以及大众影评的引领上都出现了弱化,要通过重新认识专业影评的价值,以专业身份、立场、精神打造品牌性活动重塑专业影评的引领性。
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认为,应该厘清专业影评和电影学术批评之间的关系。在新媒体时代,影评应坚持坚持人文思想、坚持影评人的独立性和但又要谨防自我权威化。最后,影评要通俗化,要更加注重和观众之间的互动。相较于专家学者们从理论的高度审视中国电影评论的实践性。处在电影批评实践第一线的电影评论者们,如《影视独舌》总编辑李星文基于公号影评实践分享了疫情以来公号影评的显著变化。《影视风向标》总编辑胡建礼则在发言中强调,新媒体时代专业影评除了重视专业性和价值观的引领性外,影评人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把握新媒体平台传播的手段和特点。《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认为在新媒体时代,需要从电影评论的专业性、作者性和在场性三个方面协调、融合以致打通新媒体与专业影评这一矛盾关系。《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则将影评分为精英影评、大众影评、媒介影评三个类型。强调在新媒体语境中,电影评论写作的贴近性原则,以此弥合了大众影评与精英影评之间的落差。同时,呼吁大家关注纸媒电影评论转型的紧迫性。
三、坚持影评的专业性与价值观
专业性一直是中国电影评论的重要维度。一方面,专业性对电影评论者本身知识文化素养和价值观提出了高要求;另一方面,专业性还要求在通俗性的基础上不失理论思辨性。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从宏观上看认为,电影评论的专业性也就是艺术评论。电影评论的专业性体现在学理性、历史观照、逻辑性、针对性、大众性和时代性,以及对影评专业性变迁的关注。浙江大学盘剑教授盘剑指出认为专业影评的专业主要体现在理论性、历史视野、创作与产业实践结合三个方面。与盘剑教授相呼应,浙江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范志忠教授在强调影片的专业性时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专业影评的专业性则可能体现在组织化、大众化与规范性三个方面。这有利于建构一种良好的影评生态圈。
从微观上看,在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评论的专业性还体现在评论者自身的价值取向、行文风格和文本形态等各方面。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教授,认为,影评是观众的向导,电影评论者自身的素养在电影评论活动中尤为重要。一个优秀的电影评论者要理性、清醒和勇敢。,在面对消费主义大潮以及资本和操控资本的力量时,才能秉持电影评论的专业性。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陈犀禾从中国电影发展历史脉络中攫取中国电影评论的精英话语,对电影批评甚至电影创作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性作用。这些精英话语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下电影专业批评应该如何走,应该如何来预测有很重要的价值。《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认为,新媒体时代的专业影评在外部形态上要有表现上的视觉性和个性化的短语表达。专业影评所呈现的专业性,可能至少包括历史的眼光、全球化的当代视野,以及未来角度下的回望和审视等上述几个方面或者其中至少一个方面。
四、具有影评的时代性与使命感
尹鸿指出: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发展是不断赓续传统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使命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影评论面临着受众、接受创作与时代发展的多重考验。未来中国电影评论要坚持专业理性的评论、尊重评论的独立性,同时还要增强评论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丁亚平认为:从数字人文角度出发,新媒体与数字人文观下的专业影评要做更高的自体反思,重视它带给我们的聚变和认识。第二,要坚持创新积极的开风气,采取批评、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第三,需要看到技术影响的双重性。而上海交通大学李建强教授,则通过梳理了近一年来中国电影评论界所研究的重大课题,介绍了一些新课题、新成果、新观点,展现2020年电影批评的自身建设和新动向。《电影艺术》杂志主编谭政认为,专业电影批评需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应强化电影评论的公共作用。专业电影批评要努力带动、提高中国电影观众的电影素养。专业影评还要在中国电影产业比较薄弱的地方要积极发声。
张卫从中国特色,伦理观和价值观、独立性,实践性,影评的桥梁作用,以及高质量、专业性等方面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建构中国电影共同体的希冀。
(
(责编:加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