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迁徙的天蛾会使用复杂的导航策略根据风和其它地形特征不断调整其飞行方向(Credit: Christian Ziegler/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Animal Behavior)
据EurekAlert!:研究人员报告称,微型追踪器显示,为保持其飞行航向不发生偏差,夜间迁徙的天蛾会根据风和其它地形特征不断调整其飞行方向,表明天蛾在其飞行期间会动用某种复杂的体内航行图和/或罗盘机制进行导航。这些发现为昆虫在季节性迁徙期间如何能穿越如此长的距离提供了新见解,表明采用复杂迁徙方式的并不局限于脊椎动物。
每年都会有数以万亿计的昆虫(如蝴蝶、蝗虫和飞蛾)会在地球上跨越不同的大陆、山脉、海洋和各种地理环境进行长距离飞行。虽然人们在种群层面对长距离季节性迁徙有着相对较好的了解,但对昆虫个体如何完成这种迁移仍知之甚少。对于夜间迁徙的鳞翅目昆虫(如鬼脸天蛾)尤其如此;鬼脸天蛾可在欧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之间飞行长达4000公里。鉴于在如此长的距离内追踪体型如此小且夜间飞行昆虫所面临的困难,人们还从未对个体飞蛾的迁徙进行过全程观察。因此,这些生物用来保持远距离直线飞行的能力和行为仍属未知。
Myles Menz和同事将微型甚高频(VHF)无线电发射器附着在天蛾的背部并通过飞机对其夜间迁徙飞行进行全程跟踪;他们获得了7只天蛾的详细飞行轨迹。Menz等人发现,飞蛾不仅仅只是沿着有利其的顺风方向飞行;它们还能修正其特定的飞行航向——即使在面对会干扰其飞行的风和地形特征时,它们仍然能维持其朝着预期目的地的直线飞行路径。据作者披露,在风向可变的情况下,在夜间能始终保持直线飞行轨迹和飞行速度强烈提示该飞蛾体内具有罗盘机制。这一特征连同天蛾优异的夜视能力,表明它们可能会联合使用视觉地标和地球磁场以实现长距离迁徙时的导航。
对发展趋势感兴趣的记者请注意,2021年5月发表在《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大苇莺在白天飞越地理障碍时所能达到的高度;该研究报告了一种以前不为人知的候鸟行为,它有可能帮助解释夜间迁徙如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