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清风 | 吾心有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元史·许衡传》记载了许衡不食梨的故事,讴歌的是不动杂念、“吾心有主”的人生定力。大学士许衡做官之前,有一年夏天与人结伴外出,赶上天热而口渴难耐,刚好看到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一人劝解道:“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终不摘梨。

一个梨看起来微不足道,而“吾心有主”却是人生的大道理。守住了这个“主”,就是守住了做人的本分和底线,不为利诱所惑;丢弃了这个“主”,就会禁不住诱惑与考验,让人生偏离正确的轨道。从古至今,正反典型俯拾即是,经验不可谓不弥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何谓“吾心有主”,古之先贤有着自己的注解和选择。东汉杨震天命之年为官,将“性公廉,不受私谒”作为为官之节操,从不接受他人的礼物,且以著名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四知论”为他心中之“主”。曾在明朝任兵部主事的赵继鼎不仅自己为官清廉,而且教育儿子说:“为官之道,立心为第一事,到不能两全处,宁失官,勿负心!”其子赵申乔谨记父教、励志规行,终成名臣。

无论是“四知论”,还是“立心说”,都表明历史上那些清廉正直的官吏都把节操、名声作为自己心中的“主”,“自悟其过,自坚其守”,不为物欲所动,追求人格的完美,保持清廉的节操。如果说,古代一些正直清廉官员心中的“主”,更多是从个人修为的角度出发,持守做人的节操、维护做官的声誉;那么,我们共产党人心中的“主”就有着更为宽阔的视野、更为高远的境界。

焦裕禄不准孩子“看白戏”,建议县委作出“十不准”的规定;谷文昌大半辈子与林业打交道,从不沾公家一寸木材;杨善洲一辈子固守着下乡和出差自己缴伙食费、公车不私用……这些优秀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仰、崇高的价值追求、良好的品德修为,遇事便心中有了“主”,有了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就能面对外物不为所动,身处尘埃不为所附,让正气、骨气、底气充盈其间,达致“拒腐蚀、永不沾”的人生之境。

寸心不昧,万法皆明。吾心是否有主,说到底是对把握自我能力的检验、是对人生定力的考验。这种能力和定力不是天生的,也不会随着年龄和党龄增长而自然提升。一方面,需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标准要求自己,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拒腐定力。另一方面,需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注重用党规党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从小事小节守起,经常开展政治体检,主动打扫思想上的灰尘,这样才能有“主”在胸、有“法”在手,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立得住脚跟,让人生之路行稳致远。

画里有话 | 科技让饭碗端得更牢 巴西央行停止降息 维持基准利率为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