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凡见利处 便须思患

范仲淹在《告诸子及弟侄》中写道:“凡见利处,便须思患。”意思是说,凡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就要多想想有没有什么隐患。这是对利与患的辩证认识,也是面对诱惑持有的警惕之心。

天上不会掉馅饼。当馅饼不期而至时,往往背后隐藏着陷阱。见利而忘患,多是侥幸使然。克服侥幸心理,应当有忧患意识,时刻绷紧“利害相伴”这根弦,既观其表又思其里,才能不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战国策》记载:晋国权臣智伯欲伐卫,送了四百匹野马和一璧白玉,以麻痹卫国。卫国群臣不知是计,都很高兴,南文子却说:“没有功劳就受到赏赐,没费力气就得到礼物,不可不慎重。”卫国边境将领听闻此话,马上加强戒备。智伯果然来袭,可到了边境一看,卫国军备严整,又返回去了。智伯失望地说:“卫国有贤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南文子之贤就在于利益面前,头脑仍保持清醒冷静,多想一步、想深一层,意识到了利益背后的隐患。这种“见利思患”的谨慎和警醒,使卫国避免了一场战争祸乱。

北宋苏辙有云:“心不可乱,则利至而必知,害至而必察。”对利害要做到必知必察,前提是“心不可乱”。“身之主宰便是心”,只有守心明性、正心明道,对利益背后的东西才能看得清、想得明、放得下。范仲淹在南都学舍读书时每天以粥充饥,把留守之子赠送的美食放在一边。不是他不感厚意,而是他懂得“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北魏苏琼悬瓜示廉,家人不解,苏琼笑曰:“安有初乐为而复禁者?”对瓜果小物都如此警惕,是因为苏琼看到了小利中隐藏的大患,必须及早堵住第一道“闸门”。后唐高汉筠面对恶吏私赠的五百两白金,正色道:“吾有正俸,此何用焉”,是因为他想到了此金不是多剥削农民,就是多榨取了商贩。

见利思患,“常念居官之危”,随时省察、自重自警,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在这方面,很多优秀的党员干部给我们立起了标杆:焦裕禄坚持“占便宜的事儿一点儿都不能做”,其大儿子为了看戏告诉售票员“焦书记是我爸爸”,结果没买票就进去了。焦裕禄得知后,教育儿子不能搞特殊“看白戏”,并立即拿出钱要他到戏院补票。谷文昌坚持“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大半辈子与林业管理打交道,却从不添置木家具……他们心中有戒,对“利”背后的“患”洞若观火,并及早敲响警钟,“避危于无形”。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党员干部手上掌握一定的资源和权力,“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捧杀都对着你去”,更应该见利思患,时刻保持警醒,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不被利益捆绑、不受邪气侵染,永葆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

相关阅读:
第一观察 | 和平、开放、创新——习近平主席阐释全球发展的中国方案 民之所盼 监督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