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家风故事丨妈妈的粽子

每逢端午节,家中的厨房总会弥漫着淡淡的粽叶香,这是妈妈为我们亲手包的粽子的香气。那香气,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是妈妈的爱,是深植于心的家风。

妈妈是一个传统而又勤劳的女人,她对端午节的粽子有着特别的情感。她总说,包粽子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个家的凝聚。因此,每年端午节前夕,妈妈都会提前几天开始准备,从挑选粽叶、清洗糯米,到准备各种馅料,每一步都亲力亲为,从不假手于人。

小时候,我总是好奇地站在一旁,看着妈妈忙碌的身影。她先将粽叶浸泡在清水中,让它们变得柔软而有韧性。然后,她将糯米洗净,加入适量的水和盐,搅拌均匀后放置一旁备用。接着,她会准备各种馅料,有红枣、豆沙、咸蛋黄等,每一种都精心挑选,确保口感和营养。

当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完成后,妈妈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将两片粽叶叠在一起,折成一个漏斗形状,然后放入一小把糯米,再加入一些馅料,最后再盖上一层糯米。接着,她用细绳将粽子扎紧,确保不会漏米。整个过程,妈妈的手法熟练而迅速,每一个粽子都包得匀称而美观。

包完粽子后,妈妈会将它们放入锅中蒸煮。随着锅中水的沸腾,粽子的香气也逐渐弥漫开来,充满了整个厨房。每当这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守在锅旁,等待着粽子的出锅。

当粽子终于出锅时,妈妈会先挑出一个最大的粽子给我。我小心翼翼地剥开粽叶,露出里面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糯米和馅料。咬上一口,糯米的软糯、馅料的香甜都在口中交织成一种美妙的味道。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妈妈深深的爱和家的温暖。

今年,我也开始尝试自己包粽子。然而,无论我怎么努力,包出的粽子却总是无法与妈妈的手艺相媲美,不是粽叶叠得不够整齐,就是糯米放得太多或太少,甚至有时候还会漏米。看着手里不成型的粽子,我深深叹了一口气。

看出我的情绪,妈妈拿起一片翠绿的粽叶,说:“孩子,这粽叶虽然普通,却不张扬,用它来包裹糯米最合适不过。”

我听着妈妈的话,心中有所触动。妈妈又指了指糯米和馅料,继续说:“这糯米纯白干净,而这馅料,虽然各种口味不同,但都要适量,不能贪心,否则味道就要变了。”

我点点头,继续在妈妈的指导下包粽子。妈妈告诉我,她曾听外公说过,在古代,有些官员会在端午节时收到百姓送来的粽子,但他们都会婉言谢绝,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粽子背后是百姓的期望和信任,他们不能辜负。

“大姨你看,这粽子的形状像古代的官帽。”一旁的侄子笨拙地模仿着大人的动作,虽然包出的粽子形状各异,但那份认真和专注却让人忍俊不禁。我告诉他,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一生清廉正直,忧国忧民。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习俗,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锅中的水开始咕嘟作响,粽子被轻轻放入。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的香气越来越浓,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家人们围坐在一起,等待着粽子的出锅。终于,粽子蒸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轻轻剥开粽叶,露出里面晶莹剔透的糯米和五颜六色的馅料。咬上一口,那糯米的软糯、馅料的香甜瞬间充满了口腔,让人回味无穷。

我逐渐明白,妈妈包粽子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手艺的传承,更是一种家风的传承。

在生活的喧嚣与纷扰中,我们时常被各种诱惑和选择所困扰,容易迷失方向。然而,当我们回首过去,母亲忙碌的身影和清香的粽子,就如同灯塔一般,为我们指明方向,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力量。(北流市纪委监委)

桂林:以督促改补短板 以改提效强治理 “公款私存”的屯小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