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苏加快建设海洋强省 “蓝色引擎”活力澎湃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江苏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954公里,海洋资源禀赋独特。近年来,江苏持续向海进发,海洋产业强劲活跃,沿海地区加速隆起,海洋强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蓝色动能”。

在南通启东,亚洲首次制造的风电运维母船“至臻100”近日顺利完成风场实效试验,返回振华海工码头。这是一艘集高效、绿色、智能、安全于一体的海上风电运维母船,配备可升降波浪运动补偿栈桥、运维工作子艇、登乘平台和铝合金直升机平台,能够实现在复杂严苛海洋环境下的人员或设备转运以及风场维护作业。在风电新能源产业前景持续看好的当下,这一自主研发制造的海工“重器”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过文骏告诉记者,振华启东海工连续进行技术研发和攻关,向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天鲲号”“一航津桩”等一批“首制、首艘、首台”国之重器交付,目前在手在建项目19个。

“首制、首艘、首台”的背后,是近年来江苏船舶海工企业加快由“并跑”向“领跑”转变。瞄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制造这一发展方向,江苏持续实施船用设备配套能力提升工程,加速打造世界级先进船舶装备产业集群。今年第一季度,南通等三大造船基地新接订单量达到了114艘、8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1.2%;新接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4.6%。在发展船舶重工装备制造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的同时,我省还深入推进沿海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年底,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顺利竣工,这一江苏沿海开发“牛鼻子”工程的建成投用,为沿海临港石化产业发展和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提供了一条最为便捷的海上大通道。如今,通过这里的40万吨矿石码头,源源不断的铁矿石每天运往陇海沿线地区的河南、山西、甘肃等中西部钢厂,通过水水中转可覆盖长江流域、沿海地区以及日韩等地。一季度,连云港港累计实现货物吞吐量7635万吨,同比增长9.8%。

连云港新苏港码头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吕波说,借助40万吨矿石码头平台,创新业务模式、拓宽货源腹地、延长服务价值链、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发挥好国际枢纽海港功能。

而在盐城海滨,新能源产业正加速崛起。一座座“风车”随风转动,整齐排列的光伏电板熠熠生辉,低(零)碳产业园多点开花,目前,当地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已占全国40%以上,电池片、组件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554万千瓦,约占全省46.2%、全国15%、全球8%。面向未来,向海图强,为推动海洋经济不断向更广更深处拓展,近年来,江苏先后印发《江苏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实施培育壮大十大海洋产业,实现海洋产业绿色化、数字化,沿海地区海洋产业逐步实现向新兴领域延伸和价值链高端攀升。《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606.9亿元,比上年增长6.7%,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7.5%,较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对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8%,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迸发出澎湃活力。

相关阅读:
中国公路养护挑战:每年缺钱3000亿 江苏各地多措并举筑牢汛期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