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年爱莲心 一个村庄的廉洁文化密码

江头村字厨塔,用来焚烧废弃字纸,体现了古人敬惜字纸、尊重文化。

江头村字厨塔,用来焚烧废弃字纸,体现了古人敬惜字纸、尊重文化。

百年爱莲心 一个村庄的廉洁文化密码

江头村爱莲家祠,大门悬挂对联“世德乡举选,宗盟会法传”,表达了江头村民以先贤为榜样、以道德相激励的风范。本文配图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纪委监委提供

青山绿水中的江头村

青山绿水中的江头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中的古建筑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江头村坐落在湘桂古道上,地处灵川护城河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岸。村里的居民以周姓为主,为北宋“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

江头村周氏家族尊崇周敦颐的《爱莲说》,在爱莲文化的滋养下,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几百年来,周氏后人为民者“积德、行善、慈爱”;为官者“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留下了许多清廉事迹。

古村古建古色古香

据《灵川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周敦颐后裔周秀旺,从周敦颐故里今湖南道县出发,进入广西后,辗转于江头村定居,迄今已有二十三代650多年历史。

江头村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国时期的古民居138座。漫步江头村,精美的古民居,耸立在如迷宫一样的巷陌中,时光仿佛在此停了下来。江头村的村巷,至今可见“秀才巷”“举人路”等名称。

抬头所见,青砖黛瓦在蓝天下分外典雅,火墙马头昂首长啸;门簪门墩多绘太极八卦,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名篇《太极图说》;门楣上悬挂的“父子翰林”“五代知县”之类的牌匾,将宅院主人的光荣家史第一时间告诉来访者。踏入古民居,室内天井通天接地、四水归堂,房梁屋顶彩绘金描,花鸟人物千姿百态,石雕木雕栩栩如生。

在众多古民居中,爱莲家祠具有重要地位。这座建筑坐西朝东,三开间,五进深,青砖包墙,硬山顶,占地1200平方米,始建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家祠的柱、梁、枋均着黑色,象征淤泥,四壁、楼面、窗棂着红色,象征莲花,表达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

顾名思义,爱莲家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祀祖先。此外,它也是周氏家族培育子弟的地方。爱莲家祠的第三进是文渊楼,共有两层,上层用来读书授课,下层“爱莲堂”则用来举办礼仪活动。“爱莲堂”中供奉着周敦颐的画像,并张挂《周氏家训》和《爱莲说》。家祠内的窗棂扇格也与众不同,其造型分别设计成“循礼、遏制、慎言、亲贤”等字样,这些装饰细节无不折射出周敦颐清白做人、洁身自爱的人格风范。

爱莲家祠对面的护龙河畔,有一座高10米的砖塔,塔身四角三层,名曰“字厨塔”,又称“字库塔”,是焚烧废弃字纸的地方。古人对文字有神圣的敬意,写有文字的纸张因而也是神圣的,即便是废弃字纸,也不能随意丢弃,每月初一和十五,会有人将其收集起来,放入塔中焚烧,并伴有一定的仪式。护龙河畔的这座字厨塔是江头村民尊重知识、敬惜文字的见证。

江头村中有一口井,名为“金钱井”,又名“规矩井”。水井外形为正方形,井内壁为圆形,方形井口倒映在圆形井内,像极了古代铜钱外圆内方的形状。外圆内方何止是说钱或井的形状呢,更暗含着一种处世哲学,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君子处世,在与各方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要谨守分际,不做逾越规矩之事。

传家有道奉莲指教

一颗莲心,一世廉性。

江头村中古民居的扇格、窗棂、雀替等构件,人们喜爱饰以镂花,其中以莲花最多。村中的巷道,村民们用鹅卵石镶出莲花和其他图案。由此可见村民们对莲有多么热爱,而这根源于周敦颐对莲的热爱。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五月,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问世。这篇仅119字的文章,托物言志,言廉洁而入世、入世而廉洁的君子之志。周敦颐咏莲,也是在咏自己。清人林云铭曾说:“濂溪(周敦颐号濂溪)得千圣不传之绪,所作《爱莲说》,实借题自写其所学耳。”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曾评价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到底是一代文宗,“光风霁月”四个字不仅贴切,更令人对周敦颐增添了几分景仰与敬重。

对于江头村民、濂溪后人而言,对周敦颐的景仰与敬重,已经超越了寻常意义上的血缘认同,而成为向往不已、追寻不止的精神家园。

清道光年间,周氏后裔吸收先祖周敦颐的理学精髓,传承“爱莲文化”,归纳总结了《周氏家训》,共80句320字,每句4字。它言简意赅、便于诵读,总结了周氏家族的治家之道,对于端正家风、振兴家声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氏家训》曰:“周家寻根,源周公旦;先祖濂溪,理学先驱”,以本家先贤开篇,教导后人不忘根本,以先贤为榜样。“吾家风尚,素为严谨;规行矩步,奉莲指教”,揭示出与其他家族治家的不同,就在于尊崇周敦颐的《爱莲说》,将清廉放在重要位置。“衣食俭朴,不倡奢耗;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既然将清廉放在重要位置,自然提倡简朴、反对奢侈,同时强调生活中要遵从伦常,这正是理学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凡有违背伦常之事,要立刻消灭,以免败坏家风。

《周氏家训》又曰:“仁慈隐恻,温恤关照;悯困之人,挺身相救”,强调以仁爱之心,关怀弱者,救济弱者。“出仕为官,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务民;任官存君,岂计身家”,对于家中出仕者,当效法周敦颐,为官清廉、为国分忧、解民倒悬,在国与家产生冲突时,当不计小家之利,而以国家利益为上。

清廉为官名载史册

中国古代民居不仅是生活的居所,也是生活理想、生活经验的展示空间。

爱莲家祠里悬挂着“门开能德,家承赐书”等对联,告诉周氏子弟勿忘先贤的美德、开创自己的事业。在古代社会,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是开创自己事业的重要方式。然而,寒窗十年岂容易,家祠里悬挂的寓意“心诚功就,水滴石穿”的字画,告诫周氏子弟唯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周氏子弟做人为官均秉承周敦颐《爱莲说》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德,明清以来计有163位出仕为官,他们大多数都能做到廉洁奉公,从而造就了为人称道的“百年清官村”。

在周氏家族清官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朝的周履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周履谦考中举人,历任黔江知县、简州知州、顺庆府同知等职。周履谦自律极严,以“贪一文断子绝孙,冤百姓男盗女娼”起誓,敢于发如此坚定的誓言,需要道德上的勇气。周履谦所任多为地方官,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在黔江任上以“精明强干,治盗最严”著称,致力于为百姓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在简州任上鼓励州学学生认真读书。他殁于四川任所时,家无余财,当地百姓感其恩德,自筹旅资,不远万里将其灵柩从四川送回广西老家安葬。

周履谦的兄长周履泰亦是一位好官,两人的名字应当取自《周易》中的谦卦、泰卦。周履谦、周履泰为“兄弟举人”,周履泰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中举人,兄弟二人接连中举,一时传为美谈,也激励着后人,在此之后,江头村科场捷报不断。

周履泰在浙江任知县时,兴修水利,植树种果,使当地物阜民康。他获得上司称赞“非百里才也”,而是可以治理更大的地方、更多的百姓的人才。由于他“性孝友,大公无私,急公好义,爱民育士,恤狱慎刑,士无私谒,民不认欺”,获赐进士出身。

周履泰之子周启运,道光六年(1826年)考中进士,授庶吉士,在河南任知县时,创办乡学,恢复书院,亲自授课,编纂志书;整治河道,消除水患;妥善处理前任积案千余起,获得百姓交口称赞。他告老还乡后,热心乡里慈善事业,兴建了“大官桥”“九屋周氏义渡”等设施方便民众渡河,还重修了盘古庙,称赞盘古的伟大功绩,认为后人当报本反始。

“桂林十大才子”之一的周冠,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在乡试中获第一名,即解元,十一年后高中进士。周冠为官爱民如亲、铁面无私,任河南汝宁知府四年,“赆以千金,不受”,除暴安良,断案七百余起,而无一冤狱,民众呼为青天。周冠曾在河南发生饥疫时,捐薪贩粟施药,救活百姓二千余人,被民众称为“救命大夫”。离任后,当地民众感怀其功德,立下“去思碑”三十余处。

历任教谕、训导、知县等职的周允斋,勤于政事,洁己爱民。尤为村民称道的是他的乐善好施,他家的宅第有五进之深,由于本寨上村的父老乡亲出村劳作,要绕行数里,且路面泥泞坑洼,很不好行走,他主动将自家第五进堂屋拆除,让出一条路,便于村民行走。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江头村清官的故事,在一篇文章中是讲不完的,我们从中选取了五位名贤,力图展现他们为官清廉、乐于奉献。

据相关史料记载,自明清以来,江头村周氏一脉先后出过秀才170余人、举人25人、进士8人、庶吉士7人;出仕为官者163人,五品以上达37人;任职地方涉及全国14个省;在京城任职16人。

在江头村,“兄弟举人”固然是美谈,但这样的美谈还有很多,如“父子进士”“父子庶吉士”“父子翰林”“一门两进士”“五代五知县”等。一个村落能够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接连涌现有官声的官员,这是十分难得的。探究这背后的文化基因,爱莲文化功不可没,在先贤的指引下,后人以莲为美、以廉为荣,写就了廉洁爱民的动人诗篇。

清风廉韵,山水同辉。当我们在欣赏那令人陶醉的桂林山水时,请不要忘记这片山水孕育了江头村,孕育了一片爱莲之心、爱廉之心。这片廉心自大儒周敦颐而来,经历后人的诠释更加丰厚,而今这片廉心捧在了我们的手心中,唯有加倍呵护,才能更加动人。

纪检监察机关聚焦重点项目关键环节 监督下沉护航乡村振兴 长城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