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屏城乡南湾村梯田风光。沉洲摄
返乡之初,她与家乡就有个约定,每年写首歌送给家乡,她创作的《屏山南》有这样的歌词:“一埂一田呀五谷香,燕儿双双送吉祥。好山好水呀好风光,梦里温暖的故乡……”
一
有一幅照片时常清晰地浮现脑海,一位脸庞清秀的女孩位于中心,背景是丰收时节的稻田。她怀抱一束稻禾,定格沉思,双眸仿佛充满着期盼……这是几年前,我写报告文学《乡村造梦记》时,看“文创屏南”公众号储存的记忆。
近年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响彻神州大地。旋即,闽东屏南县开展了“我在屏南有亩田”活动。知情者告诉我,“我在屏南有亩田”这句话源自一位叫白晓洋的人。
白晓洋便是照片里的那位女孩。后来,我在屏南一家茶室见到了她。她回忆起当年情形:2020年,流转南湾村200亩山垄田后,策划“品宣”需要广告语,“我在屏南有亩田”便诞生了。没想到,一句话引发一股旋风,吹遍了山水田野。
我开始探究事情的来龙去脉。
“90后”女孩白晓洋本名邱桂敏,出生于屏南一个小乡村,白晓洋这个艺名来自于家乡著名的景点白水洋。邱桂敏在大学里便能歌善舞,是文艺积极分子,2013年大学毕业后,她到闽南与朋友创办了一家传媒公司。
邱桂敏是个孝顺的女孩,有了积蓄后便想把双亲接到城市,父母却不愿离开家乡。一次回乡看望父母,她发现,儿时记忆里漫山遍野泛黄的稻穗不见了,上千亩梯田悉数撂荒,一问村民才知道:“种田不赚钱,又苦又累,还不如出门打工。”这让她感到阵阵心痛。
邱桂敏决定:回乡!种地、创业,照顾年迈的父母。
邱父在代溪镇老家有酿造黄酒和制作麦芽糖的手艺,到县城开了一家特产店。产品原料要用到糯米,邱桂敏便想做产品拓展,开发米糊系列,把产品、销量做多做大,再种一些生态糯米,与自己的产业链对接。
她在县城附近乡村寻找合适田地,有人推荐了南湾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南湾村规划了一个千亩梯田项目,做到一半,农民纷纷外出打工,项目无以为继,地里只种了一些油菜。
站在村西头眺望,邱桂敏心底的情怀像加温的水银柱直线飙升……
2020年,通过自己创办的“一糯千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邱桂敏在南湾村流转了200多亩荒地,向各路专家请教种粮技术,拉着村民一起下田,整地、引水、选种、育秧、插秧、收割……
当时,邱桂敏眼里呈现的是一幅这样的大自然长卷:油菜花犹如瀑布,从褐色田畴奔泻而下。山边的田里,茅草像洪水般涌出来。天空垂下巨大幕布,上面画着重重叠叠的大山,经早春二月的白雾渲染,一层层山峦绵延着,如梦如幻。夕阳藏在云朵背后,射出一道道光芒,或深或浅,极像舞台追光灯。
邱桂敏为如此开阔的大自然舞台迷醉。
二
邱桂敏的妹妹邱桂英毕业于浙江财经大学,在杭州一家上市公司证券事务部上班,本该对经济运行规律相当熟悉。可是,她也说油菜花好看,默认了姐姐的选择。
姐妹俩的心思虽各有方向,却又息息相通。邱桂敏想产业链对接,妹妹梳理了姐姐的感性认知,田园风光拥有潜在的景观价值,倘若后期往农旅发展,提升这片土地的附加值,打造高端文旅项目,可以形成产业链闭环。
后来邱桂敏承认自己当时比较冲动:万事开头难。我和妹妹都不是农业专业,社会经验不足,政策也不太了解。雇请的农民都质疑,“小姑娘哪有种田经验”?
姐妹俩从当地农民推荐的稻种里挑出一种,不使用农药、化肥,种放心粮。既保证农产品质量,种出的大米也能卖个好价钱。
那天,雇请的十几个农民,中午在田间临时搭建的小帐篷吃饭,边吃边聊,很温馨的样子。邱桂敏灵机一动,拍了条视频发到网上,很快在村里传开了。
后来,我在网络上刷到邱桂敏的一条短视频:初夏,禾苗长到齐膝高,一位五十几岁的农妇在田里一边干活,一边情不自禁唱起来。因方言难辨,站在田埂上的妹妹也学着她的腔调跟唱,农妇唱:手拿锄头除野草。然后做锄地状。再唱:除去了青草好长苗呀。她大方自如地配以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感觉与站在舞台上表演没两样。
这场面让人感喟,受屏南“文创”振兴乡村气氛的耳濡目染,这里的农民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他们自信起来。
无论多难,姐妹俩还是一脚泥一脚水蹚过来,因为她们有憧憬,有梦想。
种田的事,她俩没敢对父母说,不舍得他们跟着辛苦。邱父是快到收割时才知道此事的,生气地说,花钱培养你们,不是让你们跑回来种田的。
是啊,农民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家里两个大学生全回来种田,你说邱父心里得有多难受。明明有条件在城里坐办公室,偏要雨里淋太阳底下晒。
老家的左邻右舍也会来问,孩子在城市碰到什么事了?这让邱父很没面子。他在心里跟孩子们斗气:看你们怎么做下去。
三
即便如此,姐妹俩也没有乱了阵脚,她们按部就班地把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兑现。从“田”起步,打造田园综合体。邱桂敏自费发起田园音乐节,并举办南湾村农耕文化节,一拨拨城里来的游客在稻田里体验插秧、抓泥鳅、捡田螺的乐趣。她还把一位导演请到南湾,用手机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在田间》,记录下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田间劳作的场景……
在邱桂敏的影响下,一批批“新村民”入住南湾村,开起民宿、书屋、画室等。“我在屏南有亩田”渐渐为人知晓。
辛苦忙碌了一年,收成却“惨不忍睹”。成本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亩产却低得多,还找不到市场,只能在亲戚朋友间“刷脸”卖货。可她还是不想放弃:我们再不种,以后更没人种了。她心里有个执念——认定一件事就不能轻易言败。
翌年开春,田里蓄水后,心神不定的邱桂敏,走到村边梯田的台阶上西望,这里除了田野就是远山,没有任何纷扰。修好的田埂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黑线,等高线似的。水田倒映着蓝天,白云在其上游走。这是她心目中的舞台。再回首往村里看,廊桥后面的传统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充满烟火气。梦想和现实就这样交融在一起。
邱桂敏的脑海蓦地跳出一个场景。每月给农民发工资,他们先是有些不好意思,然后欢喜地接过钱,一想起农民从内心溢出来的笑意,她便颇有成就感。
咬紧牙关,坚持到底。2021年,天空出现了一抹彩霞。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潘院长到南湾调研,觉得“我在屏南有亩田”值得推广。随后,县里号召党员干部“认领一亩田”,解决耕地抛荒问题,以实际行动支持农民种粮。
虽然邱父不满姐妹俩种田,嘴上说不管她们的事,但心里早想去帮一把。看姐妹俩嘀嘀咕咕为秋收晒谷的事发愁,他按捺不住地问,去年怎么晒的?花了多少工时?邱桂敏喜忧参半地翻开账本。邱父听完说,正常两个人一天能晒2000多斤,你只有1600斤,工时花费太大……
从那一年秋收晒谷开始,邱父便介入田间管理。姐妹俩如释重负,有时间去拜访省水稻专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销售上。
年底盘点收成,还是没赚到钱。也就在这时,颇感失意的邱桂敏听到了一些传言:“哎呀,别以为她种田傻,人家拿了很多项目补助,肯定赚了好多钱……”邱桂敏委屈得想大哭一场。
因为姐妹俩的坚守,再加上城市“逆流青年”回乡创业和原住民回流,县里乡里慢慢看到希望,陆续有工程项目配套到南湾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传统民居危房修复、打造文旅基地等,给村子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邱桂敏感觉自己吃力不讨好,复垦抛荒地种粮这件事完全超出预期,倒贴钱别人还要这样议论。姐妹俩狠狠心:我们干吗一定要待在这里?情怀要有,但必须面对现实。
稻谷晒干入仓,姐妹俩决定要离开,跟乡领导说:我们要生存,真的撑不下去了。
四
到了年末,事情又有了变化。宁德市委书记到屏南县调研,县里让邱桂敏参加座谈会。书记曾分管过农业,知道干农业需要政策扶持。他分享了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最后说,我必须支持你们所做的事,我先认领一亩田,你们愿不愿意再试一年?好啊!邱桂敏脱口而出,她对那个大自然舞台始终充满期盼。
2022年开春,市民、企业、社会团体、公益机构以及党员干部纷纷来认领稻田,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
然后,省水稻专家来了,为姐妹俩提供了富含花青素的红米、黑米等优质高产品种,以及各种新研发的物理、生物防虫器具,手把手指导她们农田管理。邱桂敏的父母也参与进来,与当地农民有了更好更深的沟通,大家知道了,这两年姐妹俩是倒贴钱在种田,都感激地说:还好有你们,南湾的希望来了。
一位正值青春韶华的女孩,几年的寒来暑往,风里来雨里去,如今田间农活样样能上手。我笃信,她心里有情怀。她渴望通过自己的手,源源不断地去创造,把荒田开成福田。我也笃信,她深爱着这一片土地。返乡之初,她与家乡就有个约定,每年写首歌送给家乡,她创作的《屏山南》有这样的歌词:“一埂一田呀五谷香,燕儿双双送吉祥。好山好水呀好风光,梦里温暖的故乡。”
持续的坚持和努力,让邱桂敏迎来了属于她的荣誉:2021年当选宁德市第五届人大代表,2022年当选福建省农村创新创业明星,2023年当选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这些“回响”,让她信心倍增。邱桂敏心里明白,大学生回乡种田只能是一个过程。她起了一个头,在社会上刮起一阵风,改变了农民对新时代种田的观念,绿了一片片的抛荒地,已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她还将从这里出发,整合各种资源,去实现妹妹曾经规划过的那个美好闭环,把千亩梯田打造成人生舞台,去绽放靓丽青春。(作者: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