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开森林粮库,让中国饭碗更丰富——中国林科院科技助力森林食物产业发展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题:打开森林粮库,让中国饭碗更丰富——中国林科院科技助力森林食物产业发展

新华社记者胡璐

冬日清晨,浙江杭州庙山坞林区的一片试验竹林。温暖的阳光在林地里投射下片片斑驳竹影。仔细看,一堆堆小土包上,黑褐色的小蘑菇零零散散地露出了头。

“我们正在探索用竹林废弃物种植大球盖菇,在以环保方式处理林业废弃物的同时,促进森林食物产业发展。”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试验林场场长陆人方告诉记者,那些不起眼的小土包,正是用竹屑、落叶等按照配比研发出来的“生态营养包”。由于生长环境好,种植的大球盖菇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这几年市场价格一路上涨。

森林食物,是在森林生态环境下生长的各类可食用林产品,代表着绿色和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绿色、营养和多样性的需求明显增长,森林食物产业也迎来更大发展契机。

我国有34亿多亩森林、8000多种木本植物,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经济林生产基地建设,森林食物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作为林业科技的“国家队”,中国林科院积极开展多功能、高品质、广适应良种培育,不断优化栽培技术,努力向广袤的森林寻求更多更好的绿色食物。

这几年,在西南地区,“甜柿爸爸”龚榜初的名字越来越响亮。“柿子在灾荒年代就是粮食资源的重要补充,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喜欢口感好、自然脱涩的甜柿。”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员龚榜初说。

但甜柿好吃树难栽,甜柿对嫁接繁殖时承受接穗的植株即砧木要求很高,嫁接不易成活。为破解这一技术难题,龚榜初团队历经20多年的钻研,选育出“亚林柿砧6号”等4个甜柿广亲和性砧木。针对生产中甜柿品种单一、采摘期短的局限,团队选育出“太秋”“富有”等不同熟期的优良鲜食品种,实现了在云南等南方地区长达4个月以上的采摘周期。

“我们还研究了一系列高效栽培方法,在浙江、广西、江西等地建立甜柿示范基地5000余亩,推广面积5万余亩。甜柿生产已成为不少地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龚榜初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不仅是甜柿、油茶等大众熟知的木本粮油产品得到较快发展,一些较少受到关注的森林元素,在林业科技的支撑下也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你能想象一枚山苍子的多种功效吗?在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员汪阳东团队的长期研究下,它的果、花、叶都得到充分利用。果实被用于在汤里提鲜去腥,远近闻名的贵州酸汤鱼少不了这种调味品。由于山苍子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科研人员从其果实里提取出精油,加入到动物饲料里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团队科研人员高暝透露,用植物成分的精油代替抗生素药物,从源头端助力食品安全,这一成果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欢迎。“从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森林食物产业的发展潜力,投入研究的动力更足了。”

虽然森林食物营养丰富、消费潜力强劲,但由于生产周期较长、起步相对较晚、产业规划和配套不足等因素,一些产业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

薄壳山核桃引入我国已有百余年历史,曾因品种配置不当等令大规模种植推广遭遇挫折。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林科院系统开展树种研究,实现了无人机授粉、富根容器嫁接苗规模化扩繁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还研发了机械化采摘,逐步在主产区推广应用。

“虽然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但大面积推广仍然不易。”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木本油料育种与培育团队副研究员常君说,这一树种既能产出优质干果,籽油的营养价值也很高,还能用于园林绿化和高档木材供给,经济效益很好。未来团队将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在国产化良种培育、山地机械化采摘及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突破等方面发力,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林科院副院长陈幸良说,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这为森林食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林科院将持续加强木本粮油等森林产业的科技创新,不断攻克产业瓶颈、提升技术水平,把科学践行大食物观的论文写在山林间。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

相关阅读: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城篇|河北长城沿线崛起创新产业带 国航一空客飞机从武汉起飞27分钟后返航!回应称系航司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