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疾控:支原体肺炎和流感发病后可对症食养

每经记者李宣璋每经编辑陈星

11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提升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获得感举行发布会。

当前支原体肺炎和流感发病比较多,群众对调节饮食防控疾病比较关心,从食养和健康的角度,如何通过饮食调理增加营养,抵御感染、促进康复?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进入冬季以后,呼吸道疾病越来越多。合理膳食和均衡的营养可以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也是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的手段。

已组织专家开出食养方

在食养方面,丁钢强具体介绍:第一,做到食物多样、合理搭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的八条原则,来安排一日三餐的饮食。要注意补充蛋白质,生病期间很多人可能因为胃口差,蛋白质摄入量反而低,不利于免疫力的恢复。同时,注意适量摄入全谷物、豆制品,每天保证足量的饮水,烹饪可以清淡一点,但要注意能够摄入多种食物。

第二,加强生病期间的食养调理。根据食物属性以及患者的相关症状,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简单适宜的食药物质和食养方法,对疾病的恢复非常有利,对症进行食养,能够起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作用。

必要时要去医院就诊,千万不可以盲目相信一些没有经过验证的所谓偏方、经验方等。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前期也组织营养学、中医学领域的有关专家,针对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提出了一些简单易操作的食养方,可以提供给公众来使用。

比如,发热恶寒可以选用白萝卜蜂蜜水、葱白豆豉饮,有咳嗽可以选用玉米须橘皮水、无花果冰糖水等,出现了咽喉疼痛可以食用梨汤、桑叶菊花茶等,还有干咳少痰、咽干盗汗等不适的时候,可以选用百合银耳羹、山药杏仁粥等。

提升监测信息的准确率

近年来,在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敏感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方面,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回应,近年来,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覆盖每一个县级区域的基础上,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的灵敏度和精确度,主要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着力提升监测信息的准确率和时效性。积极推进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及时性,通过将医院信息系统(HIS)和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互联互通,从而实现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能够及时上报、上传,大力提升了病例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是积极大力提升监测网络的灵敏度。积极探索试点食源性疾病报告的多点触发机制,也就是食源性疾病报告,不光在医院报,还需要将监测的触角和哨点从医院延伸到学校、社区和药店,使得食源性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织密织牢食源性疾病风险的监测网络。

三是大力提升监测风险预警的科学性。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已开展十多年的风险监测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初步构建了国家主要食品类别里面相应风险因素的时间、空间分布模型,并绘制了食品安全风险地图,对这些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结合相应的季节和气候等因素,根据风险大小及时预警,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与‘十三五’期间相比,全国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事件下降了11%,死亡减少了34%,特别在云南、湖南、贵州等毒蘑菇中毒高发区,中毒事件和死亡病例都有明显下降。”李宁介绍。

责任编辑:刘德宾

相关阅读:
涉嫌职务侵占 宝新能源原董事长一审获刑9年半 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办法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