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健”佑自强

安徽亳州是五禽戏的发源地。26岁的亳州姑娘王钰莹是习练五禽戏队伍中最显眼的一个。秋日的晨光中,一袭白衣的她在林下轻移莲步,姿态生风。

她是华佗五禽戏第59代传承人,5岁跟着父母学,后来拜师学,14岁开始在国内外各类五禽戏比赛中拿奖。

“华佗是我千岁师父。”王钰莹说。

无处不在的传承

华佗,正是亳州人,因医术高超被称为“神医”。在传奇的一生中,他望闻问切、对症施治,发明了著名的“麻沸散”,开创了世界麻醉药物的先河。相传他观察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编了一套养生健体之法,即五禽戏。

《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五禽分五戏,共40个动作。”王钰莹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起来:一练虎戏,要刚劲有力,表现出出洞、扑按、搏斗的神态;二练鹿戏,要姿态舒展,表现其仰脖、奔跑、回首的神态;三练熊戏,要浑厚沉稳,笨重中寓轻灵;四练猿戏,仿其敏捷好动,表现出纵山跳涧、攀树蹬枝、摘桃献果的神态;五练鸟戏,要昂然挺拔,表现出亮翅、轻翔、独立的神态。

王钰莹的父亲王三华是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承人。“钰莹刚会走路,就给她看五禽戏,从最基础的动作开始教。”王三华说,千百年来,五禽戏就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一个招式、一个招式地传下来。

五禽戏融入中医理念,“招招是宝”。虎戏意在练腰和骨,鹿戏重在护肝,熊戏主攻脾胃和关节,猿戏改善脑部供血,鸟戏帮助扩胸强肺、增加腿力,对当下快节奏的都市人很有帮助。

因其社会认知度低、动作难度高、不易普及,五禽戏一度面临“少人问津”的尴尬。2011年,华佗五禽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亳州市启动了五禽戏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的“五进活动”。

亳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一方硕大的运动场,也成为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承人陈静的传承阵地,五禽戏是学校孩子的必修课。“如今在亳州,习练五禽戏的爱好者超过百万人。”陈静说。

每时每刻的创新

1800多岁的五禽戏,正青春。

近年来,五禽戏在形式上有了不少创新:新式五禽戏“健身气功五禽戏”,简单易学、左右对称,便于中老年人学习;新编的“校园五禽戏”,侧重点放在了解决青少年罗锅驼背近视肥胖等问题上;五禽剑、五禽扇,则增加了习练者对手腕、肩部、颈部和腰部的运用。

陈静说,他们目前正在创编运动处方,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开出定向施治的五禽戏功法。华佗五禽戏第59代传承人华一,结合瑜伽中的呼吸、体式、身心合一的练习方法以及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理论,创立了新的瑜伽体系“五禽戏瑜伽”。当地还开发了趣味五禽戏、功夫瑜伽、疗愈五禽戏等课程体系,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

不断创新的五禽戏,不仅拥有全国各地的大批练习者,还收获了不少海外“粉丝”,传播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无论是国外健身圈中流行的“动物流”,还是电影《功夫熊猫》中“盖世五侠”的拳脚动作,都能找到五禽戏的影子。

两掌握空拳成“熊掌”,左腿屈膝提起,右腿微屈……傍晚时分,陈静对着手机认真录制五禽戏熊戏的教学视频。这一几分钟的短视频将配上英文字幕,发布在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的海外网站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习练。

润物无声的延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五禽戏内外兼修,使身心融入自然,蕴含着厚重而博大的哲学体系,正体现了这个‘健’字。”

千年“秀”一“戏”,戏里戏外,韵味无穷。一位五禽戏传承者告诉记者,五禽戏是在告诉我们,要向世间万物学习,天人合一、刚强劲健、革故鼎新、永不停歇。

亳州是全国“四大药都”之首,诞生了老子、庄子、曹操等先哲名流。在数千年深厚的历史积淀中,这里形成了道家文化、建安文化以及阴阳相济的中医药养生文化,这些文化名片也正是亳州的魅力所在。

今年9月,以药为媒,一年一度的药博会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亳州。总投资375亿元的30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亳州。2022年,亳州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664.1亿元。

依托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成为激活文旅产业的新引擎。深秋傍晚,游客三五成群漫步于亳州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北关历史街区,这里形成了集药膳美食、民俗体验、娱乐休养等为一体的现代旅游休闲集聚区。

亳州华佗百草园里的华佗雕像,身背行囊,头顶方巾,腰系药葫芦,面向前方,默默见证着这一切。他和他的五禽戏是气势磅礴的中华历史的代表,也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健”佑自强的密码。(记者陈诺王文源)

“廉”“法”徽风 安徽西递:青砖黛瓦蕴“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