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0月15日电题:产业强、科技帮、乡村美——“齐鲁论坛”话振兴
新华社记者叶婧
走近“得益管理鲜智慧数据平台”,大屏幕上展示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牧场实时影像,带着耳标(电子芯片)的荷斯坦奶牛正排队走上转盘,识别身份后进行挤奶;同时检测到的奶牛产奶量和质量等数据,已被传送至后台信息化管理系统。
这是记者13日至14日参加“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3”期间看到的情景。山东得益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王培亮说,凭借较高的附加值,养殖业成为许多地方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在高青县,他们建立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种养加”结合的生态循环奶业基地,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年均增收4万余元。
为了给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山东连续六年举办“乡村振兴齐鲁论坛”。“我们希望通过论坛这一平台,集聚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方面,在齐鲁大地共话乡村振兴,探索提出富有创新性的实践路径。”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寻广新说。
在“中国黄瓜之乡”济南市曲堤街道的黄瓜示范基地,几座依托移动5G网络并集成了大数据、物联网等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智慧大棚引人注目:不仅能实现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农作物生长影响因素的实时监测,还能远程控制放风机、卷帘机等设备,自动进行灌溉、通风、调温、授粉等作业,实现了精准感知、精准操作、精细管理。
“科技,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向东在论坛演讲中说,他们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打造出了“科技帮、合伙干、产业兴、农民赚”的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在招远、费县、郓城三个示范县累计推广应用新品种590项次、新技术495项次、新装备123台(套),破解产业关键难题268项次,新增经济效益40多亿元,带动示范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提高10%左右。
产业兴,带动乡村兴;而要让乡村甚至是“后进村”改头换面,关键在人。在青岛市胶北街道有士泊村,志愿服务队队长蓝晋波被称为新乡贤。因为他回村之后,通过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引导村民加入,整治农村环境卫生、调解邻里关系、关爱特殊群体等,带动有士泊村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转变。如今,有士泊村的志愿服务队人数已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60余人,占村庄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农村志愿服务也成为胶北街道借助乡贤赋能乡村治理的新路径。
秋风吹红了沂蒙山区的树叶,也把游客送进了临沂市沂水县西墙峪村的绿水青山之间。“国庆假期,我们村平均每天要接待一两千名游客,7米宽的主路上车水马龙。”西墙峪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成说。近年来,在王成成的带领下,西墙峪村修复了红色遗址,建起了特色民宿,提升了农家乐水平,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各地游客常年不断。
“未来,富丽乡村既是农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也是市民休闲养生的生态乐园,又是留得住乡愁的文化故园、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家园,还是发展美丽经济的产业新园和数字赋能的智慧e园。”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在演讲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