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创新链条 浙江上虞探索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走进浙江颖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连续结晶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运转,设备全流程连续化、自动化操作。

“通过与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协作,企业打破了连续结晶生产的技术壁垒,生产效率提高6倍以上,产品杂质大幅降低。”企业常务副总经理陈国斌介绍,在上虞本地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每年可为企业增收2.4亿元。

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院长乔建军介绍,该院从全国各地引进122名科研人员,其中硕士及以上人员占比89%,同时吸引本校及合作高校120名在读硕博士来到上虞,与当地企业联合展开16个项目产学研攻关,助力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曾以传统印染、化工行业闻名,但也一度遇到“成长的烦恼”:科教资源不足、人才易引难留等难题日益凸显,企业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资源不足。

科技要素是当地企业涅槃进阶的关键武器。以外引内育人才为抓手、加速汇聚科技要素,上虞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先行探索,依托地方研究院、企业、省属特色高校“三大主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探索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以“科教融汇”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育难”,以“产创协同”破解产业化落地“转化难”,以“一体创新”破解中小微企业“创新难”,以“产学贯通”破解应用型人才“用人难”……上虞区委系统谋划、重点突破,着力打通“三位一体”创新链条。

引进高校院所,为企业请来智囊。按照“一个支柱产业对接一所知名大学优质学科,共建一个产业研究院”的总体思路,上虞导入天津大学化工学科资源,建设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研究院已共建5个院企联合研发平台。

为破解区县层面人才“引得进、留不住”难题,上虞加强与浙江省属高校合作,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成立杭电上虞产教融合创新园,通过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大纲制定,本科生利用暑假进行创新实践训练,研究生每周跟随导师进行产学研项目研究等举措,提高人才与企业需求适配度,为当地产业发展培育“预备”人才。

针对中试成功率偏低、民企面向整个产业链投资建设中试基地意愿偏低状态,上虞区引入中科院工程化技术人才资源,建设国科控股新材料创新基地,成为绿色化工新材料领域市场化运营的专业中试基地,利用国资力量扶助地方企业跨越堵点。

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新材料创新基地副总经理张涵介绍,该中试基地2018年启动以来,初步展现出规模效应,已经孵化12个签约项目,另有5个项目今年底进入试验阶段。

记者了解到,上虞近日与浙江大学签订共建竺可桢研究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浙江大学—上虞半导体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并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曹娥江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曹娥江生命健康谷。

上虞频频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俞锋华对此认为,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统筹推进“三位一体”,大力度集聚产业创新资源、培养产业创新人才,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带来内生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282.39亿元、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1亿元、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等均领跑绍兴全市。(记者方问禹)

相关阅读:
内蒙古包头九原区:多措并举破解返乡创业“人才难题”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开放日”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