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杭州第19届亚运会就将正式拉开帷幕。连日来,不少竞赛场馆已经开启“出场时刻”。不过,在这些场馆服务来自亚洲各国的运动健儿之前,杭城市民们已经在其中留下了参与体育运动的矫健身影和欢声笑语。
一年多前,杭州亚运会竞赛场馆和训练场馆已陆续向公众开放,今年3月,杭州又发布亚运场馆“惠民十条”,进一步释放“亚运红利”。目前,进入亚运场馆参与健身的市民已超千万人次。
从世界赛事到全民健身,这还只是“惠民亚运”的冰山一角。借着亚运的东风,各地在便民、利民、惠民上下足功夫,街头巷尾、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许多贴心的“惊喜”。如何通过“办好一个会”实现“提升一座城”,最终“惠及一方人”,扎扎实实把“亚运会”办成“亚运惠”,这无疑是杭州亚运会的重要落脚点。
一
体育的魅力,不只在于体育本身。一场成功的体育盛会,是一个国家向全世界展示开放包容形象、悠久灿烂文化和强盛富足国力的一扇窗口;也是举办城市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改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品质,给人民群众带来福祉的一次契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按下了“快进键”。比如当年11条轨道交通线同时建设,这在世界大都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也是罕见的。如今,鸟巢、水立方、奥森公园等北京奥运会留下的有形资产,既是一个城市的地标,也化身为市民健身运动的乐园,使当地居民长期受益。
去年的北京冬奥会则“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延庆、崇礼等地更是尽享冬奥会红利,冰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崇礼从原本的国家级贫困县华丽转身为一座现代化小城,超过3万人直接或间接进入了冰雪产业和旅游行业,靠着“雪饭碗”实现生活质量提升。
拉长时间的轴线,从一座城市发展进程来看会发现,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亚运会、大运会,一届体育盛会的“高光时刻”总是短暂的,八方宾客来去匆匆。而热闹过后,生活还在继续,改善民生始终是一个城市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只有把办会的落脚点更多地放在利民为本、惠民以实上,才能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和认同。正所谓“办会惠民才是硬道理”。
二
亚运会的内涵是多元的,它既是一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会,也是一次自信自强的大国外交。而对于1200多万杭州人、6500多万浙江人来说,亚运会也是一场惠及全民的“红利大会”。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城市颜值的加速“飙升”,还是城市文化内涵更加丰富,都在不断“刷新”群众的幸福指数。
从体育本身来看,“惠民亚运”不仅在于让更多人见证和分享亚运会的盛况,更在于将体育文化融入生活,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和享受体育运动。
去年,杭州亚运各大场馆陆续向社会开放,开创了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赛前向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开放的先例。除了“还馆于民”,杭州还以亚运为契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一批运动场地融入市民生活圈,激活城市空间“边角料”,让群众“近”享运动乐趣。
数据显示,针对城市空置土地、废弃厂房、高架桥下等空间,去年杭州新建成“三大球”、“三小球”、门球等7类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2243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到2.74平方米,这些都有助于带动全民健身的热潮持续涌动。
跳出体育来看,筹办亚运会的这8年时间里,杭州城市面貌的变化有目共睹,不仅成为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幸福,还将支撑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的跃升发展,让一代代人从中获益。
8年来,杭州快速路总里程突破480公里,“两环八横五纵八连”的城市布局加速形成;杭州地铁516公里全线网贯通,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城中村”改头换面,“老破小”修葺一新,累计开展300个未来社区创建;“推窗即见绿、开门就入园”的美丽生活也一步步成为现实……
什么是“一届成功的亚运会”?每个人心中或许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赛会成果惠民共享的程度几何,无疑是一个重要指标。
三
在“惠民亚运”给城市和生活增色添彩的过程中,不少人心中也萌生出了一些朴实而美好的期待:亚运期间,我们对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不遗余力;亚运后,各方面的投入还能不能一如既往?亚运期间,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体育运动爱好者;亚运后,这种昂扬向上的风尚能不能一直盛行……
“亚运惠民”惠民以实,就需要惠及长久。笔者认为,在后亚运时代,如何让亚运成果更大程度地惠民、持续释放亚运红利,有三点值得思考。
在亚运场馆的再利用上,兼顾“长续航”与“性价比”。由于竞赛场馆的体量庞大、维护成本高、开发难度大,其赛后运营一直是世界级难题。尝试引入市场力量,寻找优质“合伙人”,实现亚运场馆赛后可持续运营利用,推动亚运场馆惠民开放、活化利用、长远发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比如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保留了冬奥会比赛时使用的冰面,在可持续运营启动后,举办国际滑冰训练营、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分站赛等活动和比赛,还将带来首场冰上演出《冰梦丝语》,打造成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冰雪运动中心。
在城市建设和民生服务上,避免“后亚运低谷效应”。一般来说,亚运会举办后的2至3年期间被称为“后亚运时期”。曾有少数主办城市在亚运会后出现投资活动减少、总需求下降,旅游、建筑等行业衰退等现象,因此造成“后亚运低谷效应”。
城市的发展,最终的指向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不会因为一个盛会的结束、一场比赛的落幕,就“喘口气”“歇个脚”,而是充分总结提炼亚运期间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在城市品质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不松劲”,为城市未来发展探索出更好的“杭州范例”。
在持续提升运动“热力值”上,打造赛事之城、健身之城。杭州亚运会汇聚了世界目光,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趁热打铁,有助于形成赛事品牌,逐步形成集聚效应,吸引更多国家级、世界级赛事落户。
同时,还可以大力发挥“体育+”辐射效应,常态化开展体育惠民活动,推出更多就近就便、小型多样、时尚有趣的体育赛事,激发全民参与热情,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当前,“惠民亚运”已经初现成果,全民共享的“亚运红利”正持续释放,主办城市杭州和各大协办城市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想象力。相信待赛事闭幕后,如何让亚运遗产成为永久福利,让体育盛会永不落幕,还有很多惊喜等待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