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1700头骆驼,在敦煌鸣沙山“工作”

就像城市里堵车,旅游旺季的沙漠也会“堵骆驼”。

七月末的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金色的沙丘被太阳烤得滚烫,载着游客的骆驼长队一眼望不到头。

网上的争议似乎没影响到这里的生意。一周前,网络上开始流传一则视频:一头被剃了毛、有些瘦弱的骆驼倒在地上嚎叫。网友猜测,暑期旅游旺季,骆驼正在“超负荷工作”。景区工作人员立即否认了这一说法,“每只骆驼每天早晚各工作3小时。”当地的文旅部门也介绍了景区的轮班和限流措施,并表示“哀嚎不是因为受累,是受鼻牵影响所致”。

鸣沙山的骆驼骑乘项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景区刚开发时就随之出现。最初,景区附近的几户村民瞅准了商机,饲养、训练了不到100头骆驼,牵到景区拉客。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做这门生意。

现在,景区有1700头骆驼为游客提供服务,每头骆驼平均每天要拉6、7趟游客。正值盛夏,驼户每天为骆驼降暑、扫尘,“我们比游客更心疼骆驼。”

在大漠中行走的驼队。图源: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公众号

在大漠中行走的驼队。图源: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公众号

“会不会把骆驼累死?”

“全是骆驼,数不清。”

这是今年7月初,李女士一来到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印象。付了100元,排队十多分钟后,她得到了在沙漠里骑骆驼的机会。从骑乘点出发,走到鸣沙山山腰的月牙泉附近,“3到4公里,时间40分钟左右。”

太颠了。之前,她在网上看到过人们骑骆驼的视频,画面充满了异域的美。她本计划也拍点照,但手机都掏不出来,“怕把手机颠下去。”

有时候,能闻到一股臭味——有骆驼在路上排泄了。眼前是一片接一片的黄沙,“没什么变化。”李女士觉得,最壮观的景色反而是骑骆驼的游客本身:一眼望不到头的骆驼队,再配上延绵不断的驼铃声,“感觉好像在丝绸之路上。”

7月,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里行走的骆驼群。受访者供图

7月,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里行走的骆驼群。受访者供图

游客陆女士有同感。在沙漠,人的体感温度比城市里高,灼热的空气和刺眼的阳光让她有些喘不上气,沙子还老窜进眼睛。有人忘戴墨镜,眼睛被晒得疼,一直在滴眼药水。

骑完后,不少游客注意到,骆驼开始休息,什么姿态都有:有的蜷起四肢跪卧,抬着头;有的侧躺,脖子靠在地上,伸得长长的;有的还发出嚎叫。“感觉骆驼很疲惫,后悔骑了。”陆女士有些心疼。

不只是陆女士有这样的担心。根据景区工作人员的说法,今年暑期游客量激增,比2019年同期高30%,最多的时候每天能接待3万人,其中近一半的游客都想体验骑骆驼。

“人这么多,会不会把骆驼累死?”质疑声越来越多,有人说,因为工作量太大,骆驼忙得没时间吃饭、喝水,不少瘫倒在地,有的甚至累死了。

一头骆驼躺在地上休息。受访者供图

一头骆驼躺在地上休息。受访者供图

7月21日,景区一名工作人员曾就此事回应过新京报记者,“景区没有出现骆驼因超负荷载客死亡的情况。”根据安排,每只骆驼每天早晚各工作3小时,中间休息6小时。

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也发布了情况说明,称景区采取轮班、限流等措施,会让骆驼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工作,每天的工作时间也不到8小时,而有些网友反映的骆驼曾发出哀嚎,并非是因为劳累或受虐,“而是受鼻牵影响所致。”

据中国广播网报道,在2012年国庆假期期间,景区曾出现过骆驼劳累致死的情况,景区管理处调查后表示,造成骆驼死亡的原因除了游客多,也有骆驼体质差、驼户喂养不当有关。

内蒙古阿拉善盟畜牧(骆驼)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彬告诉记者,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擅长在沙漠中长期负重行走,“持续半个月,每天驼着三四百斤货物、走四十到五十公里,都没问题。”他认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骆驼因为超负荷工作而体力不支甚至累死的可能性很小,“除非是骆驼被饲养不当,缺乏营养,体质不佳。”

至于骆驼哀鸣、躺倒在地,张文彬解释,卧倒是正常的休息状态,骆驼对于载重行走、装鼻牵等,可能略有不满或不适,也会通过鸣叫来表达情绪。

“游客说的骆驼哀嚎,其实就像人叹气一样,是正常表达情绪。”驼户赵富善觉得,骆驼是通人性的。晚上,骆驼从景区“下班”回家,着急吃饭,也会小跑起来。

不过,张文彬观察了景区骆驼的照片,发现部分骆驼已经年老,牙齿有松动、缺失的情况,咀嚼草料有困难,“应该停止载人工作,休息了。”他说,在阿拉善盟,劳役骆驼到了20岁,就进入了老年期,不再做劳役工作。

骆驼正趴在地上休息。受访者供图

骆驼正趴在地上休息。受访者供图

从几十头到1700头

“骆驼真的被累死了吗?”

当地一位驼户,也是自媒体博主,最近收到了不少网友的私信,她一条条回复,“是误解。”

也有游客好奇地问牵骆驼的人。有驼户觉得委屈,但也能理解。“游客比较善良,看骆驼倒在地上会同情它们,但那只是在正常休息。骆驼从很小的时候就被村民买回家,一养就是十几年,像家人一样。”驼户邢女士说。

今年65岁的丁贵(化名),20多岁就开始养骆驼,算是当地首批驼户之一,住在景区一公里外的月牙泉村。早些年,村民们世代靠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生,由于到处都是荒漠,耕地并不多、也不肥沃,庄稼产量不高,人们一直比较贫穷。

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改变。那时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开始开发,中日两国合拍的纪录片《丝绸之路》也在日本播出,影响力很大,吸引了不少日本人来到这片沙漠。

夕阳下的月牙泉畔。图源: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公众号

夕阳下的月牙泉畔。图源: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公众号

当时的敦煌宾馆养了些骆驼,便拉到景区里,收费载客。丁贵听说了,也买了两头骆驼,农闲之余,就牵进沙漠,驮着游客绕鸣沙山走一圈,一趟下来能赚6块钱,运气好的话,还能收到一笔小费。

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每年的5月到7月,生意最好,一天拉4、5趟,能赚30来块,“这几个月的收入相当于一年干农活的收入。”丁贵拿定了主意,“搞驮运挣钱。”他拿出积蓄,前前后后买下了十头骆驼。当时,村里还有几个人和他一样,瞅准了商机,但更多人还在观望,“当时一头骆驼小一千块钱,不是小数目。”

把骆驼养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把驼峰喂得鼓起来才行,还得喂盐巴和大骨头,不然就没劲拉人了。”丁贵说,夏天,气温到了三十摄氏度以上,要给骆驼剪毛,再用大黄、健脾开胃散、茶叶熬成水,让骆驼喝下,降低中暑的风险。

训练骆驼也不简单。一头雄性骆驼,不到5岁被挑中,来到新家,嚼苜蓿和大豆,戴红色的鞍。在黄沙里行走是天赋,但走的同时、如何稳当地驮着人,需要练。有些骆驼性格并不温顺,实在适应不了,就只能卖掉。驮运生意刚开始那几年,他几次听说有游客从骆驼上摔下来,“可能是骆驼没训练好就被拉去载人了。”

1988年,敦煌市政府成立敦煌市月牙泉风景管理所,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被纳入政府管理和保护。这让很多村民心里有了底,也开始养骆驼。据丁贵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期,景区里只有不到100头骆驼。1985年到1995年,村里养骆驼的人越来越多。到今年2月,驼户们驯养的骆驼有2000多头,参与驮运的有1700头。

村里慢慢冒出一些草棚式的驼舍,常坐落于住宅周边的空地上。后来,草棚被彩钢材料替代,原来供骆驼饮水、吃草的木槽也换成了新焊的铁槽。再往后,三个村小组先后建起了4个驼舍集中安置点,村上出资,接通了电和自来水。

驼户正在给骆驼喂草。受访者供图

驼户正在给骆驼喂草。受访者供图

骆驼多了,也带来些问题。最初,村民间常常为了抢游客大打出手,“钱是赚了,但是和气没了。”丁贵说。当地政府和景区想了个办法:给村民们发“驼号”。

据赵富善介绍,驼号就像是骆驼的户口,由村委会发放,起初是一户发一号,后来景区征地,会按照土地面积给村民赔偿驼号。村民黄金亮说,一般两三只骆驼共享一个驼号,景区工作人员会按顺序喊驼号,喊到哪个号,哪个号的骆驼就去拉客。目前,全景区有773个驼号。

沙漠里的生意

网上的质疑并没减弱人们来游玩的热情。据驼户透露,每天来骑骆驼的人依旧排队。景区在骆驼行走的线路上设置了红绿灯,并且限流售票,每天骆驼骑乘项目卖12000张票。

工作中的骆驼。受访者供图

工作中的骆驼。受访者供图

驼户们忙不过来,就雇人去景区接受培训,专门牵骆驼。据媒体报道,2019年,景区已经有400多位牵驼人。一名牵驼人说,自己的收入主要靠牵骆驼、给游客拍照、带游客去玩项目的提成,每天都累得一身臭汗,但旺季收入还算可观,“今年7、8、9三个月,一天三四百没问题。”

这份钱没那么容易挣。

夏天的西北,谈不上舒适。太阳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晃晃,风裹着一团热浪,再裹一层沙,打在脸上,人体感温度接近40摄氏度。丁贵习惯穿胶鞋,“在沙漠里走,普通的鞋子没多久鞋底就坏了。”吃饭、休息也都在景区,一天下来,牵骆驼的人每天至少要在沙漠里徒步20公里左右。

工作时间也长。早上4点、天还不亮,驼户们就得钻进驼舍,扫去骆驼身上的杂草和尘土,搭好驼鞍,把水壶灌满,然后就牵着驼队往景区走,等待来骑骆驼的游客。工作结束,往往是晚上9点后了。

前不久,丁贵把手里的5个驼号转租给了同村的年轻人,一个驼号年租4万元,“老了,干不动了。”

骆驼也会被淘汰。比起圈养着的同类,在景区工作的骆驼寿命要短些。20岁左右,这些骆驼开始衰老,吃不动干草,也拉不动客,有的会被村民低价卖掉,最后被宰杀,做成肉制品。

丁贵早前买的那些骆驼,也被陆续卖掉。“如果继续养着,一年成本很高,负担不起。”丁贵决定让它们吃饱了再上路,他拿出自己都舍不得吃的核桃,再配上玉米糁子和干草,喂给它们。

唯独有一只被放生。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丁贵在沙漠里遇到了沙尘暴。等风沙过去,他迷了路,本就不多的干粮和水也快见底。“以前听家里的老人说,沙漠里迷路了,有骆驼在就不用怕,它能带你回家。”他爬上骆驼的背,任它自由走,就这样走了两天,才到了家,“中间一度感觉要坚持不下去了。”

这头骆驼20岁那年,丁贵把它交给了收骆驼的人。他反复嘱咐对方,一定要把它带到沙漠里的绿洲放生,让骆驼活下去。

新京报记者彭镜陶熊丽欣实习生杨梦梦吴依晨

编辑彭冲校对李立军

相关阅读: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北京房山和门头沟降雨量远超“7·21” 村民称河北易县紫荆关镇教场村500多人被洪水围困 当地:正在组织往高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