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光明影院:为视障朋友铺筑心灵“文化盲道”

新华网北京5月21日电(记者王志艳)“从早到晚听着那些电影,听不懂的地方靠想象来补充”,这句民谣曾唱出视障人群的无奈与渴望。

怎样让盲人更好地“看”电影?

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公益项目以5年多的实践,提供了一份答案。5年多来,这个由师生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制作了500多部无障碍电影和70多集无障碍电视剧,让《流浪地球》《1921》《攀登者》等影视剧被视障人群“看见”。

中国有1700多万视觉残障人士,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渴求。“光明影院”从诞生之初就设立了目标,为视障人群铺一条通往心灵的“文化盲道”。有形的盲道为视障人群提供便利出行之路,“文化盲道”则是为他们架起精神富足之桥。

无障碍影院不算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2005年,北京就建成了全国首家服务视障人士的“心目影院”,由志愿者现场为视障者口述电影。如果说那时解决了“有没有”服务于视障者的影院问题,现在则是解决“观影”效果“好不好”的问题。

拉片、写稿、录音、剪辑、混音……“光明影院”的志愿者“二度创作”一部电影,至少需要按3000次暂停键,反复观看,不断揣摩。盲人“看”电影,关键靠讲述,两个小时的电影,讲述稿可能长达2万多字,前后制作周期要一个多月。依靠现代科技的加持,志愿者们为视障人群呈现出一部部“听”得懂的电影。

除了线下放映,近两年上线的网络视听平台无障碍电影点播专区,则让制作好的电影抵达更多视障人群。

这条彰显人文关怀、传播文化成果的“文化盲道”延展着公共文化服务的边界。从电影节设立固定公益放映单元,到常态化放映落地,再到参与的志愿者越来越多……视障人群有了更多机会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看见”多彩的世界。

近年来,盲人剧场、无障碍有声图书馆、盲用数字化学习产品、无障碍书店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文化盲道”上流通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它们向视障人群传递着社会的关爱与温度。

“有爱”才“无碍”,今天是第33个全国助残日,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盲道”的建设中来,将“文化盲道”铺得更广更远。

相关阅读:
男子目睹前女友与现任同居后自杀,法院判了 青春“信”念丨南大留学归国青年学者:背靠祖国才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