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正在全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已经建成了2100多个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然而,在一些关键环节,依然需要技术工人以精湛的技艺和执着的钻研去攻克极限难题,实现创新超越。今天的“大国工匠”,我们就来认识中国兵器集团的数控铣工马小光。
马小光正在加工的是装甲车最精密的零部件之一——一体式行星架。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马小光:必须全神贯注,有任何操作上小的差别都会对最终产品精度产生影响。
一体式行星架上有五个圆孔,如同行星一般均匀分布,无论是垂直角度还是平行角度,最小公差都必须控制在0.01毫米以内。
刚接到这个生产任务时,工人都是机械加工后,再进行手工打磨,不但效率低,并且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
一体式行星架关系着国防设备的升级换代,面对急迫的任务期限,马小光提出用数控机床进行批量加工。
马小光的同事姜凯旋:不太现实,想法太大胆了,(零件)精度特别的高。
虽然数控机床是高精度加工,但是结构偏差、刀具磨损等多因素带来的微米级误差叠加起来仍然超过了行星架要求的精度,然而,在马小光看来,高超的狙击手绝不能完全依赖瞄准器击中目标。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马小光:如果说机器能达到什么精度,我们操作人员就加工什么样精度的零件,只能是一名操作工。加工出机床所达不到的精度要求的零件,这是我们一个工匠和一名带头人,他的职责和使命。
马小光逐一测量机床的部件,一次次试验、计算,终于校正了机床的一个个微米级的误差,然而行星孔直径尺寸还是不达标。冥思苦想中,马小光终于发现了一个只存在于教科书,平时工作中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马小光:车间内厂房要达到三十六七度,而我们实际检测这个零件的时候,它的恒温是二十度。
高精密零件如同脆弱的花朵,环境细微的变化都会影响它的完美展现。马小光日夜守在机床旁边,将早中晚不同时间的车间温度和机床运转的情况记录下来,一遍遍耐心验证,最终掌握了其中的变化规律。一体式行星架终于实现了数控加工,精度稳定控制在了0.01毫米以内。
25年来,马晓光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他提出全新的U型数控加工单元,颠覆了沿用几十年的生产流程,让数字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中国兵器集团首席技师马小光:作为新时代的工人,我们也是肩负着传承老一代兵工人精神的这种职责和使命,要主动去拥抱更多的专业知识,去完成每一个攻关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