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污水变清水 村庄更美丽

日前,在琼山区红明农场5队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打开井盖进行检修。本报记者龙易强摄

本报12月26日讯(记者龙易强)绿白相间的箱体,掩映在葱翠的树木中,在琼山区红明农场5队,占地面积80平方米的小小污水处理厂,正高效处理着从村里运输过来的生活污水。

污水处理厂由不锈钢围栏围成一圈,只见里面绿草茵茵,井盖铺设在不同角落,井盖下分别是格栅池、调节池和计量井等。村里的生活污水通过收集管网依次进入格栅池、调节池,再进入绿白相间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经过处理后的尾水,排放标准能够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标准,可用于林地和农田浇灌、绿化养护等。

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一侧,有一间小小的操作间,这里摆放着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系统,是整个厂区的核心区域。“污水处理厂的运行通过自动化控制,并通过互联网与‘海口市农村生活污水监管平台’相连接。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平台会第一时间将信息推送至运维人员手中。”海口市水务集团永卓公司工程师符策武介绍,运维人员收到信息后,会第一时间前往现场进行检修。

据悉,琼山区红明农场5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2022年5月开工,7月完工。生活污水治理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选用AAO工艺,共建设污水管道2.83公里,污水厂处理能力为10吨/天。

“以前每家每户都要挖一个化粪池,味道大还招蚊子。”今年65岁的居民吴开昌告诉记者,现在有了污水处理厂,家里的粪水、洗涮水都有了去处,臭味和蚊子少了,环境变好了。

红明农场5队是我市农村污水治理成功的一个缩影。符策武介绍,琼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共涉及7个镇、74个行政村865个自然村(常住户约3.6万户),项目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截至2022年11月底,已完成38个行政村474个自然村(常住户约1.7万户)的污水收集治理工作。

相关阅读:
国内首个集装箱智能装车系统在国家能源集团上线 研究国际新型专业市场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