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地各部门持续把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关键路径,深化就业服务,强化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增收致富。
“现在开了自己的公司,还买了车、有了房……”说起自己的变化,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上帕镇珠明林村村民胡秀花满面笑容,“一直以来我都想走进校园,好好读书。最近,这个读书梦也要实现了。”
胡秀花原本家庭条件困难,但这几年,这位傈僳阿妹摇身一变成了当地的“致富明星”。助她“破茧成蝶”的是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给予的就业帮扶。
2018年10月的一天,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的扶贫干部李常智来村里调研,遇到会说普通话又有工地管理经验的胡秀花,希望她试着承包中交集团的一个工程项目。
“之前做项目,最怕被拖欠资金。”经过详细介绍和多次沟通,胡秀花终于打消了顾虑,决定带着同村9个村民,到千里之外的昭通市承建挡墙。“才干了一个月,每个人拿到了7000至8000元不等的工资,以往一年都挣不到这个数。”
第一桶金入账,胡秀花团队兴奋不已,中交集团也看到了他们的能力和潜力。此后,陆续又有项目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
项目建设到哪里,就业帮扶就延伸到哪里。在这个小团队辗转于各项目期间,中交三航局各工程项目部为他们提供了岗前培训、一对一指导、团队管理经验传授,以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业务能力一点点精进,工程质量一次次获得承包方的认可,队伍也一点点发展壮大。2020年,胡秀花在县里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这也是该县首家当地人开的建筑工程公司。“我们公司管理的施工队已有数百人,施工范围越来越广,承接的项目越来越大,村民也更愿意跟着我们走出高山村寨打拼。”胡秀花说,这些年,在中交集团的就业帮扶下,越来越多傈僳族脱贫群众能够依靠学到的新技能改变命运。
记者了解到,对口帮扶期间,中交集团根据地区劳动力特点精准施策,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帮助实现技能脱贫。此外,还利用企业劳动力需求大的优势,通过定向招聘、设立“扶贫车间”等方式吸纳当地群众直接就业。
立足长远、授人以渔,中交集团采用的一系列变“输血”为“造血”的可持续帮扶模式,日前入选了首批社会帮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案例。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公布的36个案例中,与之类似的实践还有很多。粤桂、粤黔实施“四项工程”,助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的实践便是其中之一。
2021年,广东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广西、贵州深化劳务协作,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工程。近两年,三省区涌现出一大批乡村名厨、家政好手、文化技工和厨师村、技工村、月嫂村。
来自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尧贵村的欧宝贝,如今在广东省广州市一家工厂工作。“以前以在家务农和在本地打零工为生,每月收入仅2000元左右。如今我已经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月收入超过了9000元。”参加县人社局与广东省相关人社部门联合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后,欧宝贝顺利来到了城市工作。
在广东珠海,41岁的侗族大姐石革妹也有着相似经历。去年9月,她通过面试成为珠海市一名育婴员。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小山村来到沿海城市,这对她来说不仅能提高家庭收入,更能实现自我价值。
“在粤桂劳务协作技能培训班,我熟练掌握了育婴员操作技能,并获得了育婴员初级技能等级证书。”石革妹说,由于技术娴熟,服务态度好,她获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现在月薪也十分可观。“我不但掌握了一项工作技能,还有不少同乡姐妹在我的带动下一起来广东务工就业,共同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