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秋收时节,我们在安徽的田间地头看到了新的变化:一些地方的农田在悄然变形,“巴掌田”“斗笠田”减少甚至不见了,成方连片的“大田”相应增加了。那么,“小田”变“大田”给种粮农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来看记者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实地调研。
走进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1000多亩的稻田,地块又大又平,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头。这片稻田的承包户张德润正忙活着给稻田除草,这段时间他对地里的粮食特别上心。
记者:你看水稻长得跟我都差不多高了。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种粮大户张德润:这边水稻1000亩长势很好,高温和干旱也没受什么影响。这边水稻是根状肥颗粒饱满,应该亩产1200斤,没问题,(一亩)收益300块钱左右,跟往年相比也没受影响。
有人欢喜有人忧,老张对今年收成特别有信心,但村里另外一位种田“老把式”老王心里却并不踏实。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种粮大户王以刚:一个多月的高温,我种了一辈子田,像今年这个旱情还是第一次见过。没想到靠近长江,稻子喝不上水,像今年的干旱,我们很担心。
通过实地查看记者发现,老张和老王两人的田地相邻距离不到50米,但差距却不小。
总台记者任譞:在老王的田里,水稻才刚刚抽穗,而且在同一块田里,水稻的长势也是参差不齐、高低不一。我手里就从这同一块田里采了两株稻穗,直观差距很大。
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呢?在调研中,记者发现,老张和老王的田里是同一时间种植的水稻,但是老张的田今年刚刚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平整了土地,改良了土壤,由原来400多块不规则的小田块整合成了147块大田,平均一块田有6亩。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党支部书记邓成凤:这一块就是我们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机耕路,原先这一块就是小田埂最宽也就1米左右,现在我们建设之后是3.5米宽,这样方便我们机械化作业,机械下田就畅通无阻了。
由于基础设施提前到位,加上田块又大又平整,农机跑得开,老张的田虽然今年遭遇了连续干旱,但墒情仍然不错。尤其是完成了“小田变大田”改造后,田块成方连片,还新建了灌溉站,高标准的防渗水渠,每块田的放水口也一应俱全,只要轻轻提起放水口的闸门,水稻都可以及时地喝上水。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种粮大户张德润:我们整个这个一大片田,通过一个渠道,每个田通过一个分水口就能全部喝上水一个人(灌溉)就行了。
而老王的稻田,错过了可以改造的最佳时机,还是以前的小田埂、碎田块,平均一块田还不到1亩,那为啥老王会不愿同意改造?背后又是啥原因?
“小田”变“大田”政策配套更精细
“小田”变“大田”,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按说是好事情,那为啥老王会不愿统一改造?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种粮大户王以刚:我不服,他是吃大脑饭,我是吃泥巴饭。跟他比赛,我肯定要比他种得好。
嘴上说不服气,老王心里却有自个儿的盘算。村里人对“小田”变“大田”存在顾虑,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有人怕推掉田埂,分不清哪块田是谁家的;有人怕将来恢复时,自家田块面积会减少;有人担心流转后,流转费拿不到手;有人担心土地集中流转后,过去自给自足种菜的地方就没有了;还有的种粮大户不愿意流转,就是想自己种地。
马鞍山市博望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副局长高强:有顾虑的农民看似只有几户,但要把“小田”变“大田”的好事办好,就要做到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他们的顾虑。
让局面“破冰”的,是眼前的这幅土地确权图和这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党支部书记邓成凤:确权登记颁证后,哪家田有多大面积、四至(四周界限)在哪,都清清楚楚。村民说,有了这个红本本,再也不用担心了。
即便心里也明白这些大道理,但多年凭经验种田的老王憋着一股劲儿,就是要看看自己的实力。为了种好地,他几乎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守在田里。但今年持续的旱情,却暴露了小地块的劣势。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种粮大户王以刚:因为土地不平,高低差太大肯定影响生长,没水的地方肯定生长慢一点。
记者:那你有啥打算?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种粮大户王以刚:通过改造的田跟以前的田(相比)差距大一点,反正我想调换一些他们整改好的田。
经过村里的协商和担保,老王同意自己这些零散地块总共200亩稻田,加入下一年度统一高标准农田改造中。老张也大度地匀出一块整田给老王先试种。记者了解到,新陇村所在的马鞍山市因为地处长江丘陵地带,平均地块面积仅有1.3亩,耕地细碎是普遍问题,为了提高农民收益,当地借助着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推进了“小田”变“大田”改造。
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鹏:专门出台了20条的支持政策,每年市县财政预算至少得要达到5000多万(元)来用于“小田”变“大田”。今年我们计划结合高标准农田以及冬闲田的改造,再继续推进“小田”变“大田”,并且我们创新地实施,以整村推进的方式让土地更多地集中利用,并且更加方便地让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使用率大大提高,从而大大提升我们农业生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