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潘若: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潘若,字继谋,1915年7月出生于广西宜北县道安乡(今属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文雅村弓峒屯的一户人家。潘若12岁时进入县立中心小学读书,由于他勤奋好学,进步很快,仅读3年就提前毕业了。1930年秋,潘若考入广西省立第十一中学(庆远中学)。在中学阶段,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备受师生赞誉。

投笔从戎,接受革命熏陶

潘若中学毕业后,曾回宜北当了两年小学教师。为了施展他的远大抱负,1937年,他断然放弃公职,来到南宁继续升学深造。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日寇铁蹄蹂躏,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心如刀绞。于是,潘若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参加了学生军。12月初,潘若怀着激奋的心情,与200多名学生军战友一道,登上了北上抗日的军列。

1937年12月,潘若随部队来到华中重镇武汉。在武汉,潘若和其他学生军战友一起,除积极向各界人民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鼓动外,还经常到礼堂去,听取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张爱萍和救国会知名人士沈钧儒、杜重远等人所作的抗日战争形势、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方针政策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等重要专题报告,使这些爱国知识青年军人明白了许多新的道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过后,学生军们都把这一段富有教益的生活经历赞誉为“临时大学”。潘若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1938年2月,学生军随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部)到达安徽的六安、合肥一带,潘若被编在第二中队。由于二中队有甘怀勋、易凤英等中共党员作中坚,因此中队的各种活动相当活跃而富有成效。潘若敏锐地觉察到:学生军的活动实际上是在党组织的秘密领导下展开的。

1938年11月至1940年2月,潘若在担任安徽省民众抗日总动员协会干事和干训班指导员期间,与共产党员更是朝夕相处。可以说,他一直是在党组织的考察、教育和领导之下工作的。因此,他的民族民主革命觉悟不断提高。

1940年3月,国民党在皖南解散了学生军,潘若等人在党组织的指引和帮助下离开了国民党军队,并转移到津浦路东的新四军抗日根据地,正式加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脱胎换骨成了新人。

光荣入党,宣传革命政策

潘若参加新四军后,即跟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去围歼桂系顽固派一个团。后来,又随部队去打“土顽”(地方反动武装)和日寇。通过这些战斗,潘若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亲眼看到了新四军的英勇善战和严明纪律,看到了革命阵营中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优良传统及其克敌制胜的无比威力,同时也使他深深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解放、谋幸福的党。于是,他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向党组织提出了申请。1940年5月,潘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潘若入党后,组织上安排他主办《新六合报》,任编委会主任。由于其他

相关阅读:
中央气象台:27日至30日川渝等地雨水来袭,谨防旱涝急转 江苏:帮助更多中西部脱贫人口端稳就业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