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劲松西社区七区自临时管控以来,迅速招募起一支居民志愿者队伍,配合医务工作者、社工和物业人员,让这个4000多人的小区核酸检测越来越高效。
5月9日,朝阳区开始新一轮核酸检测。早上7时许,劲松西社区七区的20多位居民志愿者就集合起来,领好物资、做好防护措施后,分别前往各自的岗位。有人拿喇叭“喊楼”带居民下楼核酸,有人协助医务工作者登记信息,有人维持现场秩序……到下午1时许,这个4000多人的小区核酸检测工作已经基本收尾。
看到这样的情形,志愿活动的发起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医生李江涛特别欣慰。
“4月27日的那次核酸,由于人手不够,居民排队时间较长,现场秩序也不好。我就想着怎么能帮帮忙。于是就想到招募居民志愿者。”
第二天一早,李江涛就先拉了几位相熟的邻居建起了志愿者群,把二维码发到小区的各种微信群里,还打印了几张贴到楼下的布告栏里。
让李江涛没想到的是,居民们对这样的志愿活动特别积极,从几个人到几十人再到如今的109人,每天还不断有人要求加入。人数越来越多,李江涛体谅大家辛苦,每次核酸检测时都限定了志愿者的名额。结果,每天的志愿者名额都成了“香饽饽”,得靠提前抢才有可能加入志愿者的队伍。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李江涛也曾去支援过核酸检测工作,“正常情况下,每个人核酸的时间应该不到2分钟。依据每栋楼人数,测算出哪栋楼应该在哪个时间段做核酸,然后再根据现场的流动情况随时调整,这样就能保证让大家下楼就做,不耽误时间。”每次核酸检测前的晚上,李江涛都会做一个时间表,为第二天做好计划。
“志愿者都特别给力,没人怕辛苦。”前几次核酸,两位年轻的女志愿者把没有电梯的单元楼都包了,穿着防护服跑上跑下,通知每户居民。
“那几天特别热,完成之后,她们浑身都湿透了。”可至今,李江涛也不知道她们的名字,在群里志愿者们的名字基本都是“楼号”,表示大家负责哪几栋楼。
李江涛在群里的名字是“现场总协调”,核酸检测现场的各种人员、物资的协调工作都需要他负责。最近他经常早上5时出门,晚上11时才能回家,“我是医生,经常需要加班,我妈还以为我这些天也是去上班了呢。”李江涛说,每晚躺在床上,他总是看着手机就睡着了,腿也因为每天不停地走路而肿了起来。
每次核酸工作完成之后,居民们都会自发地为志愿者点赞。“能与邻居们一起为抗疫工作贡献力量,也感受了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真情,一切辛苦都值了!”李江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