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日报
编者按
科技成果想要高效转化,中试环节是一个关键。2021年10月16日,首批8家河南省中试基地正式揭牌,为我省科研阵容补上了“中场”阵容。日前,记者前往其中数家中试基地,探访他们在建好科技创新链条“关键环”、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上的亮点和进展。
“你知道一台新能源汽车每减少100千克重量意味着什么吗?”
3月18日,河南省轻质金属材料中试基地成品展厅内,负责人董帅单手轻松拿起一台用于汽车底盘的镁合金减震塔,向记者介绍:“意味着汽车的续航里程可提升至少10%,电池成本减少20%,日常损耗成本减少20%。目前,我们这款产品已经应用到了东风等品牌车辆上。”
“轻质金属材料”乍一听有些陌生,其实早已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世界大力推进降低碳排放的当下,轻量化、强度高、减震性能好的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轻质金属材料日益盛行,在汽车行业、航空航天、3C产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该中试基地车间内,忙碌的9条生产线和100余台套中试设备是最好的证明。自主创新研发的轻合金材料及腐蚀防护涂层被应用在装备零部件上,实现轻量化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其在海洋环境下的耐腐蚀性;用铝合金制成的新能源车辆电池包外壳强度高、涂层高温绝缘性能好,安全度更高;用镁合金制成的汽车轮毂和航空座椅骨架等既坚实稳固,又因轻便降低了生产成本……
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利于国计民生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产品在这里经过中试验证,成功实现产业化。2021年10月,该中试基地成为首批揭牌的8家河南省中试基地之一。
这份荣誉背后,离不开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领域专家团队的诸多“金点子”。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生团队就开始了轻质合金金属材料及其加工制备技术的研究工作,经过20多年积累,产生了大量国内领先的技术研究成果。但高校往往不具备成果转化所必需的中试环节条件,这“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2015年,在洛阳市政府的努力下,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成果为支撑的洛阳特种材料研究院成立,并依托研究院建设河南省轻质金属材料中试基地。
“我们从上海交通大学多年积累的‘技术池’中选择一些优秀的、有前景的成果,在洛阳开展了中试验证开发和产业化工作。”董帅说。
运营4年来,该中试基地累计进行中试服务600余次,中试服务企业110余家。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基地与20余家单位就新型轻质金属材料的材料开发、制备工艺开发、应用研究等进行了50余项合作,其中10余项已进入实质转化应用阶段,孵化了4家中小型科技型企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与此同时,优秀人才也如金凤凰一般不断飞来。董帅的另一重身份是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每年都有数十名像他一样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生来到这里,以航空航天领域急需的轻质高强新型材料为主攻方向,在中试基地开展应用研究。
该中试基地大厅内,一行寄语十分吸引眼球:“寓精于料,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这是我们特种材料人最朴素的愿望,我们会不断努力,让这里结出更多‘金果子’!”董帅说。(记者师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