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守护碧水蓝天!《云南日报》整版聚焦泸沽湖生态保护

来源:云南发布

《云南日报》08版整版聚焦

泸沽湖生态保护

文章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希望之路

为泸沽湖人民实现了

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共同发展

全文如下↓↓

泸沽湖风光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泸沽湖风光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泸沽湖风光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高原明珠泸沽湖

泸沽湖位于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是中国第三大深水湖泊,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广阔的水域和沼泽地,让泸沽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泸沽湖水体巨大,湖泊面积达50.1平方公里,湖水库容量为22.52亿立方米。由于地处偏僻,长期处于和外界隔离的半封闭状态,泸沽湖生态环境受人为干扰破坏较轻,目前仍保持着原始面貌和完整的湿地,是我国少有的未受环境污染的高原深水湖。

得天独厚的地质构造、气候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景观,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优渥的条件。流域森林覆盖率达80.2%,以海菜花为代表的水生生物不断增多,喜马拉雅红豆杉、松茸、波叶海菜花3种植物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5种脊椎动物被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其中厚唇裂腹鱼等3种鱼为泸沽湖特有。198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8133公顷。

分属于横断山系北段的泸沽湖保护区,植被类型丰富,分布有一定面积的云杉、冷杉、大果红杉等树种较为优势的寒温性针叶林,是很多物种的保存中心和分化中心。目前保护区内已查明的水生植物有38种、陆生植物832种。

丰富多彩的植被类型和茂密的原始森林为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丰富的食源和良好栖息环境。保护区记录有哺乳类动物37种、鸟类205种(湿地鸟类39种)、两栖爬行类动物8种。

与云南其他高原湖泊相比,泸沽湖海拔较高,湖水较深,水体冷凉,水质优越,并且拥有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十分有利于鱼类的繁衍和分化。目前已知鱼类有17种,其中,宁蒗裂腹鱼、厚唇裂腹鱼和小口裂腹鱼是泸沽湖所特有。

川滇合作共同推进治理保护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和四川省交界处,为川滇共辖。近年来,泸沽湖水质保持稳定向好,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初显。

为做好泸沽湖保护治理工作,川滇两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川滇两省共同保护治理泸沽湖“1+3”方案》,建立了滇川共治工作机制,构建了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社区协管的格局,并认真执行了川滇联席会议制度。两省省级层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联合巡湖及工作联席会议。

2020年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川滇两省景区管理部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对水质监测、旅游限流接待、出水河道清淤等方面进行统一研究。

守护碧水蓝天!《云南日报》整版聚焦泸沽湖生态保护

为提升泸沽湖景区的治安综合管理和服务工作能力,两省初步建立了宁蒗县与盐源县的警务联合机制。双方景区派出所就警务信息互通、警力资源共享、边界联防互动、优化巡湖路线、打击和预防犯罪、保护生态资源等方面达成共识。

目前,两省相关部门已开展了环境保护、渔政管理、增殖放流等方面的多次联合执法活动,并严格执行了金沙江干支流和泸沽湖等重点流域全面封湖禁捕通知。

此外,为加快川滇两省系统性保护治理工作进度,丽江泸沽湖管理局还与凉山州摩梭家园暨泸沽湖旅游景区管理局成立了泸沽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联合推进领导小组。目前,环湖截污工程和共建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在推进中。

守护碧水蓝天!《云南日报》整版聚焦泸沽湖生态保护

铁腕整治决不让一滴污水入湖

“要实现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泸沽湖,永保Ⅰ类水质的目标,必须坚持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宁蒗县委副书记、泸沽湖管理局局长徐开诚表示,80米生态红线是泸沽湖保护与整治一系列举措的重要部分,成效十分明显。

按照“游在湖边、吃住在湖外”的指导思想,泸沽湖管理局将临湖80米范围内160户民居客栈建筑进行退出拆除,并将腾退出来的土地全部用于环湖生态廊道和湿地缓冲带建设,实现了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的历史性变革。同时,为保证治理成效长期保持,规范了湖区活动以及湖周经营活动。划定游船实验区、游览线路,限定游船活动区域,禁止燃油、机动、金属船只入湖,并强化了对环湖民居及客栈、餐饮经营户的日常环保监管工作。

泸沽湖丽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泸沽湖丽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湖边人,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泸沽湖生态环境在逐年变好。”当地居民独玛将泸沽湖的变化看在眼里,“现在‘母亲湖’清澈见底,海菜花随波摇曳,一如我们小时候。”

为了让泸沽湖人民的母亲湖洁净如初,丽江市各相关单位可谓是下了一番功夫。重法治,坚持从靠行政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制定《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为依法治湖提供法律保障;明思路,坚持从围湖发展向控湖转坝转变,坚决走出围湖开发误区,市政府与中旅集团签订泸沽湖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推进控湖转坝战略实施;建机制,坚持从政府主治向多元共治转变,以持续深化改革为抓手,泸沽湖生态治理实现由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抓全面,坚持从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全面加强村庄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和河道治理等工作;拆违建,实现从无序建设向依规批建转变。铁腕整治,管控沿湖建筑,并严格监督执法,坚持从保护治理向绿色发展转变,制定泸沽湖景区建筑规划措施等。

目前,泸沽湖湖区水位稳定保持法定水位线,湖泊水质始终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

泸沽湖宁蒗县委宣传部供图

泸沽湖宁蒗县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优先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搬迁到生态红线外之后,一些村民利用新宅或新地开客栈、做餐饮,搞起了旅游。”泸沽湖镇落水村党总支书记茨理平措说,“旅游业不但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还吸引不少外地人前来开店。”

随着环境逐步好转,泸沽湖周边绿色旅游业也顺势而生。围绕丽江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泸沽湖管理局制定了泸沽湖景区建筑规划措施,加强摩梭传统民居风貌管控,全面保护127户摩梭传统民居项目、25个摩梭古村落,调查扶持泸沽湖区域非遗传承人,加大对百名摩梭老祖母、百名摩梭导游的管理,适时举办摩梭转山(转海)节等系列节庆活动,不断挖掘、展示和开发摩梭成丁礼等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面向市场打造推出摩梭高原红米、摩梭猪膘肉、酥里玛酒、青刺果油、摩梭手工织品等一系列文旅产品。

泸沽湖宁蒗县委宣传部供图

泸沽湖宁蒗县委宣传部供图

“游客的持续增加给泸沽湖保护带来了不小压力,为了能永保一湖清水,丽江市实施了控湖转坝工程,摩梭小镇就是控湖转坝的核心工程之一。”泸沽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造泸沽湖摩梭小镇时除了考虑保护泸沽湖的自然生态及水体外,还主打摩梭文化牌,通过对母系社会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场景再现,打造观光、体验和度假旅游,通过生态保护、文化挖掘提升整个泸沽湖区域包括永宁坝的旅游品质,使泸沽湖区域成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圈重要节点。

“游客都是因为向往泸沽湖的美景才跋山涉水来这里旅游,环境保护不好,什么店也开不走。”酒店老板王老五表示,生态环境好了,来的游客便越来越多,即使酒店离湖边远了一些,生意也不会受到影响。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希望之路为泸沽湖人民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共同发展。从丽江方向入境游客逐年增多,流域内人均收入在2003年829元的基础上增长了11倍。泸沽湖还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最美湖泊”“中国十大生态名湖”等称号。

泸沽湖图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泸沽湖图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为母亲湖让地

走进宁蒗彝族自治县泸沽湖畔的拉比落竹地彝族村,一排排红黄相间、错落有致的屋舍映入眼帘。屋舍旁的道路干净整洁,不时有村民背着竹篓经过,悠闲又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个坐落于半山腰的小山村,是为了给泸沽湖让地,而从泸沽湖水源地搬迁至此的。

2018年,为了深入推进泸沽湖保护治理工作,“坚守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的诺言,同时也为了老屋基村百姓尽快脱贫与全县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宁蒗县委、县政府及丽江泸沽湖管理局研究决定,将位于泸沽湖水源地的老屋基村小组63户进行生态扶贫搬迁。

泸沽湖宁蒗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泸沽湖宁蒗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房子宽敞,交通便利,我还在泸沽湖边找到了工作,每个月有2000元的工资,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村民邱志高兴地说,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买东西、办事都很方便。

据介绍,63户村民中,38户搬迁至拉比落竹地彝族村,22户搬迁至永宁坝,还有3户搬到了宁蒗县城。

2019年6月,老屋基村全部完成整村搬迁后,相关单位对泸沽湖水源地老屋基村搬迁后退出的1540亩林地及1344.78亩基本农田进行了统一流转,并实施生态修复。

泸沽湖宁蒗县委宣传部供图

泸沽湖宁蒗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母亲湖让地的,除了老屋基的村民们,还有临湖的不少商户。

按照游在湖边、吃住在湖外的指导思想,2018年11月启动护湖整治行动以来,泸沽湖管理局对临湖80米范围内民居客栈建筑进行了退出拆除。

“根据省、市相关政策,对于泸沽湖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涉及整治拆迁的160户都按政策标准给予了包括土地、资金补偿等在内的配套措施,非常全面且实惠。”泸沽湖管理局副局长李品初说,尽管工作难度大,但是通过泸沽湖保护管理局和当地党委政府、各村“三委”反复做工作,在群众的理解支持下,工作成效很明显。

泸沽湖丽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泸沽湖丽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相比于刚得知需要搬迁时的抵触,三家村码头的负责人涂孟才现在心境有了转变:“在湖边开店做生意容易污染环境,那我们就离远一点,只有泸沽湖环境好了,游客才会多,我们的生意也才会越来越红火。”原在湖边的老房拆了后,涂孟才分到了720平方米的宅基地,带着30多万元的建房补助,他美滋滋地搬进了新家。

目前,临湖80米范围内160户民居客栈建筑已完成拆除,拆除面积11.89万平方米,占用土地面积减少74736.8平方米(112.1亩),拆迁后腾退出来的土地全部用于环湖生态廊道和湿地缓冲带建设,实现了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的历史性转变。

泸沽湖宁蒗县委宣传部供图

泸沽湖宁蒗县委宣传部供图

泸沽湖物种资源

波叶海菜花

守护碧水蓝天!《云南日报》整版聚焦泸沽湖生态保护

波叶海菜花在水生植物群落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组成了泸沽湖中面积最大的水生植物群落,而且是其他水生植物群落的重要成分。每到5月至10月开花季节,白色的花朵飘浮在泸沽湖水面,繁星点点,具有很高观赏价值,是高原淡水湖泊的重要观赏植物。

波叶海菜花花瓣洁白无瑕、花蕊生机嫩黄、花茎纤细修长,植株在水中,花因水波而随波逐流。波叶海菜花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只能生长在温暖而干净的水中,水体稍有污染,它们就会成片死去,甚至绝迹。因此,水质常年保持Ⅰ类的泸沽湖,成了波叶海菜花的最佳生长地。此外,除了极高的观赏价值,波叶海菜花还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是泸沽湖当地的特色野菜。

泸沽湖裂腹鱼

云南的裂腹鱼类有近40种,而宁蒗裂腹鱼、厚唇裂腹鱼和小口裂腹鱼只产于泸沽湖,并在泸沽湖内形成了密度较大的群体。这3种裂腹鱼十分罕见,不仅是泸沽湖特有鱼类,也是泸沽湖的优势种,因繁殖周期很慢,难以饲养,所以极其珍贵。

为了保护珍稀鱼种,维持生态平衡,除了开展封湖禁渔工作,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与丽江市生态环境宁蒗分局积极开展泸沽湖濒危特有裂腹鱼保护申报工作,实施滇西北泸沽湖濒危特有裂腹鱼保育及人工驯养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列入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库。

撰文:何嵘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郭晨泽

相关阅读:
"台独"势力散布谣言煽动敌意 国台办:严重低估了两岸同胞智商 六盘水:严查处分决定“打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