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罗金仁、杨晶代表:探索数字化非羁押监管降低诉前羁押率

正义网北京3月8日电(检察日报记者史兆琨)今天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指出,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专项活动,对捕后可不继续羁押的,依法建议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5.6万人,诉前羁押率从2018年的54.9%降至2021年的42.7%。

罗金仁、杨晶代表:探索数字化非羁押监管降低诉前羁押率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国家农业农村部农药研制与施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罗金仁

“前不久,最高检决定将自2021年7月1日部署开展为期半年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专项活动,延至2022年12月31日。案件范围由三类重点案件拓展为全部在办羁押案件。这项举措很值得肯定。”在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国家农业农村部农药研制与施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罗金仁看来,合理减少逮捕羁押,扩大非羁押强制措施的适用是顺应当前刑事司法现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司法实践中,对非羁押人员进行有效监管是一个难题。如何融合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对非羁押人员的监管效能,各地检察机关在积极探索。

在采访中,罗金仁代表告诉记者,经调研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检察院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提出了使用微信小程序“北海智慧监管”实现对非羁押人员监管的设想,得到了北海市公安局的积极响应。“经了解,小程序具有实时轨迹查询、人脸动态识别、未按时打卡和脱离管理提醒等功能,涵盖了电子手环、非羁押码等功能,功能全面、实用性强。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就能随时掌握非羁押人员的实时情况,小程序还可以起到对非羁押人员违反监管规定固定证据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政协常委杨晶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政协常委杨晶

检察机关依据公安机关移送的社会危险性相关证据,加强对犯罪嫌疑人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对没有逮捕必要的坚决不批准逮捕,切实降低诉前羁押率。在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政协常委杨晶看来,积极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非羁押人员的监管,是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一个缩影。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深入实施,特别是少捕慎诉慎押上升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刑事司法政策,如何将制度和政策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考验着办案人员的政治智慧、法治智慧和检察智慧。”杨晶代表表示。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不断夯实完善机制来深入贯彻落实。对非羁押人员进行数字化监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生活和活动。数字化非羁押监管具有隐蔽性,可以有效减轻非羁押人员的心理压力,确保其在非羁押期间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充分体现出对被监管人人格权的保护,符合司法文明的进步方向。

苟兴龙代表:及时"亮剑"让网络诽谤寸步难行 王东新代表:继续能动履职推动形成窨井盖统一制造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