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代表着县域教育高地的县级中学,如今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在很多地方可以用“困境”形容。生源在流失、教师被挖走、基础条件相对薄弱、质量有待提高……“高考超一本10分在县中是状元”虽是个案,但代表了县中的普遍窘境。
面对“县中塌陷”,有关部门没有听之任之。2021年12月,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县中提升计划”)提出,到2025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健全。
今年1月10日,发改委等21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研究制订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全面加强县中建设,持续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
“十三五”末,我国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十四五”时期,高中教育进入后普及阶段,“县中提升计划”正当其时。但是,“县中塌陷”的原因在哪儿?需要分析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出生率降低导致上学人口减少,城镇化发展使得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这些外部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在同样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仍有县中保持一贯的质量。这里既有西部独树一帜的县级中学,也有东部全区域内的所有县级中学。
去年年底,甘肃推出卓越高中建设方案,共有17所高中被纳入方案,其中只有两所县级中学,会宁一中是其一。当其他县中优质生源、优秀教师在流失的时候,这所学校并没有出现类似现象,教育质量在甘肃省一直名列前茅。会宁一中校长张贵荣认为,作为一所长征会师地的学校,先天具有“红色基因”,几十年来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这是一种文化,一直在传承。
位于东部地区的江苏南通的高考,也一直处于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上。各个县(市、区)的高级中学发展基本均衡。
从这些屹立不倒的县级中学可以看出,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优质是一个重要的内因,这种内因足以抵抗外部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能够持续吸引优质生源,也给教师带来了职业上的荣誉感。
在市县层级行政管理中,市级中学可以全市招生,借助其自身地理位置、教育资源等优势抢夺生源,这种“抽水式”发展会让一个区域出现“大树周边难长小草”的畸形生态,甚至让一些原本处于同一“教育海拔”的县级中学成为沟壑。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烽认为外因更重要,“个别公办名校办了民办学校,当地又给了特殊政策,可以跨区域招生,把县中的优质生源掐走了,就会慢慢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021年,作为河北衡水临近县的蠡县就发生了“生源保卫战”。为遏制高分生源外流,河北蠡县400名初中生在当年4月被提前上了高中。这一做法遭到家长反对,但校长自有苦衷——如果不采取“保卫生源”的方式,好生源都被衡水中学吸引走了。(见本报2021年4月7日一版刊发的《一个衡水临近县的生源保卫战》)
其实,早在2017年,河北省教育厅就曾发布通知,要求各市严格规范民办高中跨市招生,规定“跨市招生的民办普通高中应在招生前,将学校招生计划、招生方式、招生时间、招生程序、招生简章等报送其所在的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纳入生源地招生入学工作整体部署。”
石家庄、承德、廊坊、邯郸、邢台等多地教育部门都曾出台措施,限制衡水民办高中在当地招生。
可惜这些规定并没有真正落实,像这种“生源保卫战”不只蠡县独有,前几年馆陶县就喊出了“打赢遏制优秀生源外流保卫战”的口号。
因此,王烽认为,解决“县中塌陷”的问题,首先从招生方面进行控制,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在招生过程中,南通市采用统一的招生平台,少有到外县市区挖学生这种‘掐尖’行为。”江苏省如东县教育局原局长唐国均认为,应该规范招生,让区域里没有超级中学,各县中均衡发展。
今年1月底发布的一项县域教育专题研究指出,当下县域教育质量评价存在概念内涵不清楚、评价重点不凸显、方法操作有偏差等问题,主要是县域教育质量评价并没有从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内涵发展转移到优化教育生态上来。
该研究还提出,县域教育质量评价,首先要以优化教育生态为核心,端正教育评价观,明确县域教育质量评价应以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和公平发展为核心目的。
“县中提升计划”明确提出,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对未经组织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恶意从县中学校抢挖人才的,停止学校各类评优评先资格。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解决“县中塌陷”问题,关键在于要严格依法治教。振兴县中,靠县中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第一一定要禁止超级中学跨地区违规抢生源,如果超级中学可以跨地区违规抢生源,很多县中是抵挡不住的;第二要解决县中教师的待遇问题,包括由省级财政统筹,加大对县级教育财政的转移支付,单纯靠县级政府的实力很难解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新玲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2月23日 02版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