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一家外媒的记者向财政部部长刘昆提了一个问题:大部分省(区、市)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增速将会比去年慢,但是支出的目标却增加了。那么,中央政府对今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的判断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的背景是,在持续多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情况下,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那么,2022年国家“钱袋子”如何发力?
刘昆的回答显得信心十足,他并不认为2022年财政“增长放缓”和“支出增加”是个两难问题。他说,今年地方财政收入预期相对比较低,是考虑了减税降费的因素。同时,中央财政将大幅度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地方收入的减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
作为主管预算工作的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同一场合对上述问题作了补充。他提到两组数据,一组是“十三五”以来的6年间,我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通过持续减税降费,我国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从2016年的17.5%下降到2021年的15.1%。该比值是衡量宏观税负的主要指标。另一组数据是,目前我国市场主体的总量超过1.5亿户,其中2021年新增涉税市场主体1326万户,同比增长15.9%。
对比两组数据,许宏才说,减税降费等政策的落实落地,减轻了上亿市场主体的负担,增强了韧性,为应对困难挑战、稳住经济基本盘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留住青山,赢得未来。这位财政官员相信,虽然当前收入增长慢、支出压力大,但是减税降费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带来后续财政收入的增加。
面对今年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的财政紧张状况,中央财政的解决方案是大幅度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这是今年中央预算工作安排的重点之一。
许宏才介绍,2022年,中央财政增加的转移支付规模,重点向困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减税降费减收比较多的地区倾斜。同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地方(包括省级财政、市级财政),加强对县级财力的保障,通过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实施相关的引导政策,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落实减税降费措施,支持基层做好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基层政府运转这“三保”工作,确保基层财政稳健运行。
对于中央本级财政来说,则是继续过“紧日子”,节用裕民。刘昆强调,政府过紧日子不是一个短期的应对措施,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
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1年年底,中央本级支出连续两年负增长,中央部门财政拨款“三公”经费连年压减,从2019年的81.07亿元减少到2021年的51.87亿元,累计下降36%。
今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捂紧“钱袋子”,把能省的钱省下来,保障机关运行等刚性急需支出;同时,严控会议、差旅、培训、论坛等支出,严禁新建扩建政府楼堂馆所。通过绩效评估,倒逼各单位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让有限的钱花出最好的效果。
从中可以看出,财政部门对如今财政的“紧平衡”局面其实早有打算。事实上,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年初的预算相比,超收了4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却低于预期,市场预计有近1万亿元结余资金可在2022年使用,这为扩大财政支出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些钱在今年都将适当提前使用。刘昆说,财政政策如何适当靠前发力?实际上就是要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出台政策、早落地见效。
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已成共识。在去年1.1万亿元基础上,今年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财政部门期待市场主体会有更多获得感。
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特点就是扩大政府有效投资。而政府投资资金的一大重要来源,正是地方政府发行的专项债券。
为了尽早发挥专项债资金效益,拉动有效投资,财政部去年年底已下达1.46万亿元新增专项债资金,今年1月完成发行4844亿元。这些钱将全部用于交通、市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
2022年,财政支出仍将继续扩大。刘昆表示,今年财政将重点支持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重大战略、现代农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在谈及各项支出时,他特别强调,要提高精准度,不撒“胡椒面”。
本报北京2月22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均斌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2月23日 01版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