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大代表为推进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协同发展出谋献策

原标题:人大代表为推进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协同发展出谋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实验中学副校长窦延丽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实验中学副校长窦延丽

山西东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地处多个战略区域的交汇区,包括长治、晋城、邯郸、邢台、聊城、菏泽、安阳、濮阳八个地级市(以下简称八市),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晋冀鲁豫边区分划给河北、河南、山西和山东管辖。该区域人口密集、潜力巨大,在北方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经济发展较为薄弱。

发展现状与问题

在全国、省域经济发展排名中较为落后。2020年,八市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3.5%,GDP占比仅为2.2%,人均GDP4.28万元,低于全国和四省平均水平。邯郸、邢台的人均GDP在河北11个城市中均位居下游,安阳、濮阳在河南18个城市中也均居下游,长治、晋城在山西11个城市中位居中游,而聊城、菏泽在山东16个城市人均GDP排名中分别位居第14和第16。

城市发展与城镇化水平较低。由于八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市吸纳产业与就业人口的能力有限,财政支撑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导致该区域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八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也相对较少,城市建成区面积相对较小,由于缺乏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新旧动能转换压力大。近20年来,八市与周边中心城市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幅度较小,对原材料、能源等传统工业的依赖依旧较大。以钢铁为主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依然是邯郸、邢台、安阳、长治、晋城、聊城的支柱产业,铝金属加工业是聊城的重要产业。煤炭类行业依然是长治、晋城、菏泽的支柱产业,化工、纺织、建材依然是濮阳、邢台、菏泽、聊城等市的支柱产业。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严重不足,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亟待提高。

在国家区域战略格局中的地位边缘化。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网络的构建,要素资源从边缘地区向更具优势的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八市均位于各省边缘地带,距离各自省会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一方面很难享受到大都市的辐射,另一方面在大都市强大的虹吸作用下,本地生产要素资源进一步向周边的特大型、大型城市集中。除山西长治、晋城两市外,其余城市常住人口数量皆低于户籍人口数。

推进地区合作意义重大

有利于推动省际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在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对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跨区域产业链协作等方面短板明显,严重制约了省际交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从国家层面推进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有利于打破既有行政区划的束缚,推动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格局。

有利于缩小南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近几年来,南北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北方经济向高能级城市极化的态势日益增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是主体功能区中的重点开发区,从区域合作入手,编制区域合作规划,营造区域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有利于破解当前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利于探索多类区域合作模式。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合作,既涉及多个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又涉及黄河、卫河、漳河等流域上下游合作发展问题,还涉及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等问题,是探索区域合作机制的良好试验田。

有利于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处于黄河、淮河流域交错地带,并位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长治、邯郸、安阳三市围绕漳河水权的纷争已有几百年历史,濮阳、聊城、菏泽三市关于黄河两岸地区水权、地权和行政区划的问题也亟待统筹协调。同时,流域沿线重大工业项目选址,跨流域引水、突发性流域污染事件等也需纳入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合体制。

多措并举推进共同发展

编制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合作规划。将八市合作纳入国家和相关省份发展规划。组织晋冀鲁豫四省编制交界地区合作规划,明确合作目标、战略定位、发展思路、空间布局、交通互联、产业分工、流域调水、生态共建、公共服务共享等,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协同推进晋冀鲁豫交界区域发展。

建立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建立合作协商平台,定期召开市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合作事项,及时向晋冀鲁豫四省人民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报送区域合作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各市下辖区县之间开展多层级、多领域跨界合作。

设立合作发展基金。按照各市GDP等重要经济指标比例共同出资,并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合作基金,主要用于跨市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文化旅游推介、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并探索市场化基金投资收益分配机制。

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探索建立医保异地报销试点,建立碳排放、水权、排污权等跨区域交易平台,支持组建钢铁、铝业、装备制造业联合会,共建跨区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协作市场化,建设旅游业一体化发展联盟。探索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区域内行政审批跨市“无差别化”受理与行政服务对接。推进区域内劳动力职业技能标准的互认,支持劳动力跨区域自由流动。

相关阅读:
我区抓产业调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银川市“三新”产业年产值突破4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