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能守住北方第三城吗
图/图虫创意
有着诸多光环的青岛,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日,山东对外公布《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将着力打造“一群两心三圈”格局,其中“两心”即山东省会济南和青岛。
《规划》提出,到2035年,济南、青岛将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
此前,山东一直在力推强省会战略。这次山东出台的“顶格”规划,明确济南、青岛“两个中心”。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潇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将青岛与济南并列为“双核”,意味着山东将“强省会”与“搞活青岛”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这对于中国北方第三城青岛来说,无疑是个全新的发展机遇。
从“强省会”到“双中心”
《规划》中的“一群两心三圈”,即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在《规划》中,济南与青岛是毫无争议的两个中心。《规划》提及最多的城市就是济南和青岛,分别为61次和67次,青岛甚至比济南还多6次,远远高于排名第三的烟台,后者为32次。
作为山东的“双子星”之一,青岛的城市地位很高——是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同时,青岛也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在经济上也一直力压省会济南。
“山东济南、中国青岛”的梗流传甚广,也让“弱省会”济南倍感压力。
近几年,山东一直力推强省会战略,给予济南更多的政策和资源倾斜。在此背景下,省内许多大型企业将总部搬到济南。2019年初,济南合并地级市莱芜,经济总量超越烟台成为山东省第二,紧追青岛。同年,山东省又提出支持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因此,青岛在山东的定位,备受关注。
有分析认为,此番《规划》明确提出济南和青岛“双中心”,某种程度上可视作是对济南和青岛的定位和关系做出平衡。
此前,山东在多个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比如2017年2月对外发布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而现在这份事关山东半岛未来15年发展的重磅文件,并未重提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一事,而是“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研究室主任陈耀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于济南和青岛的定位,是山东的发展空间布局上一直比较纠结的问题。
他解释说,作为胶东半岛的核心,青岛发展比较快,实力比较强,相反济南一直比较弱,在全国省会排名中相对靠后,而省会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有带动全省发展的重任,所以山东一直希望济南能提高首位度。
这次《规划》虽然没有改变“强省会”战略,但同时也强调了青岛的带动作用。不难看出,山东既希望提高济南的首位度,又希望增强青岛的引领力。
《规划》提出,支持青岛以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统领,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展现更大担当,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宜居宜业品质湾区城市。
青岛城景图/图虫创意
张潇潇认为,透过《规划》可以预见,未来山东将支持青岛增强引领力,进而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提升胶东经济圈,形成支撑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的重要支撑。
另外,《规划》也强调两座城市间的合作,“支持济南、青岛中心城市相向发展、深化合作、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打造高水平协作发展样板,建设全国最具创新力、竞争力的发展轴带”。
黯淡的北方第三城
处于胶东半岛最边缘的青岛,是典型的沿海城市,联动东北部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板块,是山东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中国北方,青岛还是除了京津之外,经济最强的城市,有北方第三城之称。
上世纪90年代,青岛制造业异军突起,化工、家电、造船、高铁、电子、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竞争力甚至在天津之上,是北方唯一制造业能与珠三角、长三角一较短长的城市。
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聚集多家制造业头部企业,“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承载的荣光,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即便是现在,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城市面貌,青岛都走在山东前列,是山东经济第一大城市,GDP总量超万亿。
但把眼光放到全国,青岛的发展似乎有些黯淡。
特别是近年来,青岛在竞争中逐步落后于不少后起之秀,城市GDP排名不升反降,跌出全国前十。
随着新一线城市迅速崛起,青岛GDP排名不断后移,武汉、成都等内陆省会强势崛起,先后反超青岛,再加上北方省会城市郑州的加速追赶,北方第三城的位置也岌岌可危。
2021年前三季度,青岛GDP位列全国第13位,这一排名与2020年一致。最近20年,除了在2008年跻身第10名,青岛GDP总量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都在前十之外。
网络上,有关青岛“失速”“没落”的声音,不时出现。青岛到底怎么了,是不少人的疑问。
陈耀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过去青岛品牌带动战略做得不错,有海尔、青岛啤酒等知名品牌,这在很多省份都不多见,但是这些年没有太多新的产业、新的有影响力的企业出现。这对青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海尔集团总部图/中国新闻图片网
张潇潇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青岛近年来GDP排名下滑的原因,可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
从外部看,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城市依托自身较强实力,较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内外互济”的发展态势,而青岛距离京津冀等国家战略较远,向外汲取发展动能有一定困难。
从内部看,青岛传统产业占比高,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难,新兴产业缺少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带动,规模增长较慢。2017-2018年两年间,青岛工业总产值出现大幅下跌,近两年又受新冠疫情影响,制造业发展较为乏力,对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减弱。
“20年前是海尔,今天还是海尔”,是很多人对青岛的直观印象。
诚然,像海尔这样的招牌企业,几十年屹立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发展到今天依然没有出现新的领军企业,也没有形成新的特色产业,恐怕就有问题了。
分析认为,在新产业、新经济上,特别是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互联网新经济上,青岛这些年做得不够好。
“学深圳、赶深圳”
独角兽的数量,很能反映一个城市创新、创业的活跃度。
过去十年,青岛创新型、科技型独角兽企业为零。中国有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武汉、成都、西安、合肥、南京,青岛不在此列。
2010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转型期,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网行业迅速崛起,青岛并未抓住信息化浪潮,培育出新兴产业品牌,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升级也进展缓慢,错过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时代机遇。
陈耀认为,青岛需要新的结构调整,提升它新经济的比重。他说,现在后起的一些城市,像深圳、合肥等创新领域都比较突出,青岛缺乏这方面的动力和活力,这需要青岛下功夫来谋划。
近年来,青岛作为山东省经济中心,战略角色和交通枢纽地位愈加突出,是黄河流域经济出海口,并且承担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国家战略,扮演了上合组织有关国家面向亚太市场“出海口”的角色,也为日韩商品进入欧亚大陆市场提供了转口贸易平台。
张潇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青岛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它未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山东未来可以达到的高度,将成为助力山东提升显示度,加快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有益探索,为山东从全省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跃升提供有效路径。
她认为,对于北方城市来说,青岛的发展将为北方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依托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持续创造城市发展活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从这个角度讲,青岛的发展意义重大,甚至一度有人提出“南深圳,北青岛”的说法。
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支撑下,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都在加速崛起,同样承担国家战略的青岛,发展形势十分急迫。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如果青岛仍然亦步亦趋,无法实现跨越发展,不仅自身会被不断超越,甚至还将影响山东乃至更大区域的发展,以及国家战略的实施。
2019年3月,青岛提出“学深圳、赶深圳”,并选派450名干部到深圳实践学习,希望青岛能加快转型步伐,特别是围绕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积极布局,寻求换道超车,城市综合实力、竞争力也能重回上升通道。
近期,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咨询机构“赛迪顾问”发布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和城市竞争力百强(2021)榜单,青岛分别位列第7和第8,成为前十中唯一的北方城市,青岛也为自己挽回一点颜面。
作为一个改革开放前沿的沿海城市,青岛处在中国经济南北东西大循环的“双节点”上,具有“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显著优势,青岛港还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独特、产业基础深厚。
青岛的“天花板”显然不应该止步于全国前十。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