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漠河真能看见极光吗?
“第一次去漠河是2010年的冬至,带着猎奇的心态,想感受下在中国最北城市最严寒时被冻到冒烟的感觉,顺便也想看看极光。”李唐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
漠河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城市,也是中国最冷的城市之一。每年一到冬天,“到漠河看极光”便会频频冲上热搜,前段时间爆火的《漠河舞厅》,更是让这座边境小城一夜火出圈。
有人来漠河“寻北”,有人来“找冷”,有人来听故事,但在这里真的能看到北极光吗?
扑朔迷离的北极光
作为摄影师的李唐,疫情发生前经常满世界跑,出于对漠河的好奇和对极光的执念,他特意前去“打卡”。不过,2010年的冬天,李唐没有看到极光。
后来有人说能否看到要看运气,夏至前后才是看极光的最佳时间。
于是,来年夏至,李唐如约而至。“前后去了三次漠河,结果一次极光也没看到。”当地人告诉李唐,的确有人看到过北极光,但也有很多漠河人从来没有见过。
漠河极光。图/图虫创意
漠河位于北纬53度,处于弱极光区,虽然这里是中国看北极光的最佳观赏点,但极光的观测对天气条件要求十分苛刻,只有在夜间无云或少云、无雾、无风的情况下才能看到。
因此现实生活中在漠河观测到的极光次数是极为有限的,也并不是每一年都会出现北极光。相关数据显示,从1957年漠河建立气象站到2010年,半个世纪中漠河只有16年观测到北极光,天数加起来不过39天。
无怪乎《漠河舞厅》里会有这样一句歌词:“我从没有见过极光出现的村落,也没有见过有人在深夜放烟火。”
在漠河看到极光是个小概率事件,网友戏称这比彩票中大奖还难。
尽管寻光难,还是可以来漠河“寻北找冷”。
漠河冬日。图/图虫创意
作为中国最北的小城,这里冬季气温常在零下40度以下。李唐在采访中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第一次到漠河时,他选择住在当地一家青旅,和他同住一屋的李姓大哥是广西人,骑行爱好者,当年4月从北海出发,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骑行8个来月到漠河,就只为亲测一把中国最北端到底有多冷。
“冬至前后三天,他几乎每两小时跑到屋外测一次温度,夜里也不例外,每次回来眉毛头发全挂霜,像个圣诞老人。最后他兴冲冲告诉我,冬至那天最低温度达零下47.2度。”李唐说道。
无论是“寻北”还是“找冷”,反映的都是漠河的特色。但频频以极光为噱头吸引游人前来,无形中折射出漠河作为一座边境小城,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曾深入漠河调研区域经济发展,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到,漠河近些年的发展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趋优的态势。漠河在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晋位升级,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由2015年的第30位升至2020年的第8位。
贾若祥谈到,漠河的整体发展受到了东北整体经济下行的影响,发展的困难主要体现在经济规模小,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少,留人和引人都面临很大困难,同时远离主要经济中心和消费中心,借势借力发展难度大。
漠河城区。图/图虫创意
“漠河是一座小城,常住人口不过五万多人,规模和体量都比较小,除非有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否则很难出现跃迁式发展。”他说。
贾若祥建议,漠河要发展,应该做好“冷”的文章,要借我国举办冬奥会的契机,发展冰雪经济,探索将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做好“特”的文章,发挥漠河极地区位优势,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旅游业、食用菌、冷水鱼、水经济等特色经济;做好“新”的文章,积极发展电商经济、流量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受挫的旅游业
旅游业是漠河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疫情发生前的2018年,漠河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达18%,旅游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10.21%,旅游对就业的贡献率为23.71%。
在《漠河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漠河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2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5亿元。同时,在提到2020年工作安排时,强调突出抓好旅游主业,把旅游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开展工作。
在《漠河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着重提到这样一句话:“旅游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市产业。”
如果没有疫情,漠河的旅游业或许还会有进一步发展。
漠河北极村。图/图虫创意
为此,中国新闻周刊连线采访了在漠河北极村从事民宿行业的张楠(化名)。张楠来自河北,27年前来到漠河,他认为漠河有“大森林、大界江、大冰雪”优势,想在中国最北开一家有特色的民宿,便在此扎下根来。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受疫情影响,这两年当地旅游业一蹶不振。《漠河舞厅》虽然在网上火了,也为漠河带来更多知名度,但他认为,目前在旅游方面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希望漠河旅游能更好发展的,除了张楠这样的旅游从业人员,还有旅行达人田湛。十年前,他因为想看极光去了漠河,虽然一直没有如愿见到极光,却喜欢上了这座小城,十年间往返数次。
“第一次来时住的还是农家大院,现在就有不同类型酒店可以选择,整个城市变化也很大,可以感受到当地在基础设施建设里下了大功夫。”他说。
田湛最近一次去漠河是今年的10月份,那时正是哈尔滨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漠河舞厅》也还没火。
虽然他对漠河整体观感很不错,但在很多细节上,他认为漠河本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一行八人,加上前面等候的六七人,不过十多人的进城核酸检测,就花了一个多小时”。
田湛不解的是,在数字化已经非常普及的现在,当地工作人员却采取手工登记入城的办法,“他有一个大本子,每个人报给他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他记下来后,再进行核酸检测。”而在其他城市,他们都可以通过二维码迅速登记检测。
从漠河前往北极村还有一段不到80公里的路程,路况很好,但令田湛困惑的是,这样一条重要的“旅游大道”,且是丘陵地形,沿途却不铺设路灯。
“路边也没有任何反光装置,天色黝黑,即便开着车灯,我们也时常不知道路的边缘在哪里,非常危险。”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们两辆车,我只能被前面的车灯牵引着往前走,从山坡上往下开的时候,就像一头扎入海底一样,突然升起一种深海恐惧感。”
有“流量”没“留量”
除了疫情影响,漠河的旅游发展还受到其他制约。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孙小荣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提到,漠河受交通和客源地制约较大。
漠河的重点客源在东北以外的中远途客源地,但现在高铁尚未开通,虽然有机场,但与客源地直航航班不多,需要到哈尔滨转机,高速公路通达性不够,无形中增加了游客的交通出行成本和时间成本。
他说,漠河的业态结构也制约了当地发展。目前,漠河主打以北极村“寻北”和以冰雪资源“找冷”为主导的旅游品牌。
但是,“北极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是一个常规现象,形不成常规体验。如果游客去了看不到北极光,就会大失所望,实际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是一种伤害。
而且漠河冰雪资源局限于冬季,跟整个东北冰雪旅游目的地存在同质化竞争。导致多频次、复游率不高,存在有“流量”没“留量”的现象,消费转化率不高。
不过,漠河旅游的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还是值得肯定。黑龙江一共有6个国家5A景区,漠河北极村是其一;漠河也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座偏远小城,能同时拥有这两个国家级旅游品牌,可见漠河前期的确做足了功课。
近些年,边疆游的兴起为漠河带来了新的机遇。孙小荣建议东北三省联合打造“东北边疆风情线”自驾游线路,漠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点驿站,积极融入其中。
同时,多策划开展一些像《漠河舞厅》这样现象级的营销事件,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辨识度,缩减与中远途客群的心理距离。
“我还有一个大胆的构想,漠河-腾冲线,也叫‘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历史与地理的一条重要分界线。黑龙江和云南文旅厅可以作为发起单位,联合中部沿线省份和重点节点城市,打造一条‘中国胡焕庸人文旅游廊道’,这样漠河就能跟全国形成更加有效的联动,实现国家地理大地标的品牌构建。”他说。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