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在新文科建设中以哲学卓越推动育人卓越
在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承办、教务处协办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1年年会暨全国哲学院(系)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上,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做开幕致辞,以下收录全文。
在新文科建设中以哲学卓越推动育人卓越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
2021年12月11日
尊敬的张异宾教授、唐正东教授、哲学教指委各位领导、哲学界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云端相会,共同研讨新文科背景下哲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一重要议题。首先,我谨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华东师大哲学事业发展的全国同仁表示诚挚的谢意!
新文科建设和哲学发展,应该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国家的富强服务,为卓越人才的培养服务。
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有可能来临,超人类革命有可能发生。在此过程中,防止人造物异化、人类自身异化的需求也就愈发迫切。
让人类成为超越自身局限、地球局限并拥有无限关怀的宇宙物种,就需要新文科的启明。
反思人类,反思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既要重新“为天地立心”,也要牢记“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些正是新文科神圣的使命。
对新文科建设意义的追问能把我们引向哲学深处。
新文科建设需要加强跨学科研究。学科交叉是创新思想的源泉。学科交叉,不是文科屈服于理工科,而是科技与人文的纠缠关联,具体表现为科技重塑人文、人文引导科技。
现代科技为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比如说“大数据”、知识图谱、计算机模拟现实等。新工具的使用将会帮助人文学科研究实现升级换代。
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科学技术要么发展乏力,要么发展脱缰如野马,对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冲击越来越大。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就迫切需要伦理规范。而且,这种伦理规范不应该是外加的或后加的,而应该是提前内置于人工智能。
哲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
历史上的哲学大家,无一不是学贯古今、文理兼修。如果说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发展,让哲学从宗教神学回归了自然世界,那么量子力学的进步,有可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改变哲学家的思考。
如果说在过去的几百年,我们的科技和哲学一直在被动地跟随、追随西方世界,而当今,我们第一次站在了人类科学技术和思想的前沿,很可能在量子时代站立潮头,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果说,过去的一百年,量子学说已经颠覆了自然科学技术和工程;那么将来的一百年,量子思维将可能颠覆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
我们与科睿唯安合作进行了中国人文社科的国际化前沿研究,大数据、智能方法和领域专家集体的融合判断表明,我国在哲学领域与全球同行比较,有优势有弱势,有差距也有特色,具体见我们的内部报告。
但有两点很值得我们共享,并加以注意和改进:一是我们目前的哲学研究还比较传统,与快速发展的科技交叉较少;二是应对和回答重大人类和社会发展问题较少,离在全球建立中国的话语权,相距甚远。
这一切告诉我们,前路还非常艰难,还远没到自我满足的时候。
华东师范大学在包括哲学在内的传统人文领域具有积淀深厚的特色优势。近几年来,我们推动了一系列数字人文项目,如“历史跨度全球视野中的老子学说及其大数据分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前沿”“音乐画的脑智机制和对儿童教育发展的作用”“跨越时空和学科及生命的量子学说与量子思维”等,为华东师大人文学研究的思维转变与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文科建设在加强跨学科研究的同时,还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华东师大正在开展的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新文科建设的文史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和路径探索”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我们希望,基于新文科建设的未来文史哲人才培养,应该培养属于我们国家和时代的“朱载堉”“达芬奇”式的卓越人才,培养具有文、理、工、艺术等多领域思维内涵融合的哲学大家。
我们正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从“知识就是力量”走向“思维才是力量”。用华东师大哲学系创始人冯契先生常用的话来说,这是一个“转识成智”的时代。
华东师范大学以哲学强校,我们希望能够与全国哲学界同仁一道,以哲学学术的卓越,推动思维育人的卓越,为民族与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衷心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哲学界各位同仁身体安康、学思精进!谢谢!
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当奇点和量子碰撞社会科学与政治学
首批新文科!华东师大5项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