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蒋冕:忠诚刚正 清廉秉公

原标题:蒋冕:忠诚刚正清廉秉公

蒋冕(1463—1533),字敬之,广西全州人。小时候天资聪明,过目不忘,被称为“神童”,15岁中广西乡试榜首,成为解元,25岁中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首辅。蒋冕为官37年,历经成化(宪宗)、弘治(孝宗)、正德(武宗)、嘉靖(世宗)四朝,因品格清正、操行廉洁、行事稳重而备受各任皇帝敬重。《明史》称他“清谨有器识,雅负时望”“有古大臣风”。

刚正不阿,忠于职守

正德年间,武宗荒淫无度,疏于朝政,太监专权,朝局腐败混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但在当时,敢于直言批评皇帝的大臣极少,以歌功颂德、阿臾奉承者居多,进谏稍有不慎,轻则被“廷杖”,重的有可能人头落地,性命不保。但为了尽力扭转败政,作为辅臣的蒋冕,忠于职守,不惜冒犯龙颜,多次直言进谏,对各项弊政进行补救。武宗在位期间,常年在外寻欢作乐,蒋冕7次上疏反对,规劝其回京处理朝政。此外,但凡武宗有违祖制、延误民政、加重民负等方面的行为,蒋冕都会尖锐批评。

武宗去世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朱厚熜承袭皇位。世宗即位后,提出要为自己的生父立庙,遭到了朝野上下的极力反对。在这场争议中,前任首辅杨廷和因反对皇帝意见被罢官。蒋冕明知形势不利,还有杨廷和的前车之鉴,但他依然坚持按历代礼制,尊明孝宗为皇考,而另尊其生父兴献王为皇叔考。蒋冕凛然大义,不屈不挠,多次直言敢谏,甚至不惜以“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的名义请辞,仅在位两个月便致仕。内阁首辅,官至极品,与宰相无异,是人臣之极,但是,蒋冕为维护朝廷典章,不屈服皇帝的权威,不同流合污,敢于力谏,宁愿辞官,彰显了自己的正气,在这当时极为难得。

作风清廉,一心为公

蒋冕的父亲蒋良是一名清廉的县令,在原河西县(今河西镇)任知事,因“政刑宽厚”,而受到民众爱戴。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下,蒋冕一生为官清廉,正直宽厚。蒋冕考中进士官翰林后,生活依旧清贫,所得的俸禄不够每日开支,时常需要夫人变卖一些金银首饰来补贴家用,还有一些亲朋好友的接济,以蒋冕当时的身份,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为自己多谋取一些私利,改善生活,但是蒋冕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安分守己,清廉为官。

武宗死后,蒋冕和其他大臣力行改革,去除弊政,清理机构,精简人员,减少朝廷支出。世宗登基后,宣布《即位诏》,减免税赋,裁减冗兵闲官,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工役,清理盐政漕运和部分皇庄官庄,共遣散闲员工役等近15万人,减免漕粮153万多石。而这份诏书的起草人正是蒋冕,这一做法对稳定时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嘉靖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的新局面。因认为蒋冕有“共定策、除奸佞、安社稷”的大功,世宗破文臣不封侯的惯例,要给蒋冕加封伯爵,但蒋冕不仅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屡次上疏请辞,不肯接受世宗的赏赐,其初心只是为了江山社稷的安定,减轻黎明百姓的负担。

情系家乡,关爱百姓

蒋冕多年在朝做官,但是并没有因为官居要职而忘本,而是情系全州,努力为家乡百姓做一些好事。正德三年(1508年),因母亲过世,蒋冕回家乡守孝,当时全州、灌阳一带遭遇旱灾,老百姓颗粒无收,哀鸿遍野。虽然当时朝廷规定京官不得干预地方政务,但看到家乡百姓的惨状,蒋冕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主动向两广总督陈金上书,告知全州、灌阳的灾情情况,恳求地方当局动用国库尽快救济家乡灾民,并酌情减免粮赋。蒋冕的请求最终获得了批准,陈金派人赈灾,家乡百姓也因此度过了难关。事后,南京刑部尚书顾璘与当时的全州太守章诤,将此事刻在石上:“既而折粮发粟,咸如所议,饥民赖以全活者甚众”。如今,石碑已经无处寻觅,但至今全州人民还流传着蒋冕为民请求赈灾的佳话。

蒋冕晚年辞官回乡后,十分关心地方教育,积极为当地修建学校,并提倡学以致用。此外,他还帮助家乡架桥修路,主张“使凡为民上者,力足以能为时可以为,而心在于民,无难无易必为之,以惠利吾民之”。

蒋冕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这样评价杨廷和:“心忠诚而气刚正,知有国家而不复知有吾身。”而这也正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蒋冕一生为官,忠诚正直、廉洁奉公、为民解忧,不愧为明朝的贤臣,他的事迹也将永远铭记在后人心中,流芳百世。

(西乡塘区纪委监委根据《蒋冕集》《全州县志》等资料整理)

相关阅读:
手记丨为百姓心中“最美领路人”护航 民政助理“给”家里6人领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