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朋友”,你好!

原标题:“朋友”,你好!

来源:云南发布

每年入冬时节,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云南昭通大山包湿地,上千只高原精灵黑颈鹤从青藏高原“呼朋唤友”如约而至,或翩翩起舞、或信步滑翔,人鹤共处,成为高原上最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众不同的灵气与神秘。

日出时分,黑颈鹤在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飞翔。胡超摄

日出时分,黑颈鹤在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飞翔。胡超摄

守护人鹤和谐共处幸福家园

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在青藏高原繁殖,在云贵高原过冬,是世界上15种鹤类中唯一在高原上繁殖和越冬的鹤鸟,属珍稀濒危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称为“鸟类熊猫”。

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大山包属高山丘陵地形,坡度平缓,草场宽阔,生长着358种高山植物,星罗棋布的草甸沼泽上分布着581个亚高山泉眼。这里水草丰盛、空气清新,为越冬黑颈鹤等166种野生鸟类提供了良好栖息及觅食环境。

大山包黑颈鹤柴俊峰摄

大山包黑颈鹤柴俊峰摄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昭通市昭阳区境内金沙江右岸群山之巅,这里生活着近两万名汉、苗、彝等民族的群众。人鹤共处,和谐共生。为保护好黑颈鹤及其亚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全力守护人鹤和谐共处的幸福家园,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三级党委、政府就科学定位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成立专门管护机构,划定保护区范围,对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确保保护工作有部门抓、有专人管。相继出台法规、政策,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为构建人鹤和谐的幸福家园,优化调整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连年划拨专项资金整治保护区内的违规违建项目,全力推进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暨易地扶贫搬迁,最大限度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保护好黑颈鹤,30多年来,管护局持续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让人人爱鹤、人人护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日出时分,黑颈鹤在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飞翔。胡超摄

日出时分,黑颈鹤在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飞翔。胡超摄

“绿色发展理念,核心是重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黄勤介绍,大山包湿地是我国现有47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2004年12月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1年12月入选全国“中国最美湿地”。作为云贵高原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物种基因库,大山包湿地对黑颈鹤及其栖息湿地的有效保护,对于亚高山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修复保护、长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还黑颈鹤越冬理想栖息地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与昭阳区大山包镇行政范围高度重叠,截至2019年底,保护区内5个行政村仍生活着18966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农作物产出低,长期以来,高原湿地内群众普遍存在着过度放牧、挖沟排水把湿地变耕地、挖湿地草根泥炭作生活燃料等生产生活行为,人鹤争地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1988年以来,一直被当地群众称为“雁鹅”的候鸟首次以“鸟类熊猫”黑颈鹤的身份刷新公众的认知后,一批批国内外人士每年追寻黑颈鹤足迹到此进行科考、摄影和旅游,大山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切实保护好黑颈鹤越冬的理想家园,实现人鹤和谐共处,1990年,昭通市成立了大山包县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朋友”,你好!

为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03年,昭通市、昭阳区分别制定颁发了《昭通市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昭通市昭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的通告》,对湿地的保护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2009年1月1日,《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施行。2018年5月30日,云南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对条例进行了修正,大山包保护区管理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大山包环境承载力有限,绝不能不负责任地搞简单开发,草草规划、一建了之。如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处理不当,必然是人进鹤退。”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昭通市对大山包保护区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优化调整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组建综合执法队,专项整治保护区内的违规违建项目,2019年,果断按下大山包旅游项目“暂停键”,劝返旅游车辆及旅游人员,最大限度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缓解人鹤争地矛盾,在中央、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02年以来,大山包保护区管护局争取上亿资金恢复湿地20000余亩,在保护区核心区建成一大批退耕还湿、裸地修复、冲蚀沟生态治理、天然泉眼保护、人工种草、筑坝蓄水恢复湿地植被等湿地生态保护工程,为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环境。

黑颈鹤在大山包大海子湿地飞翔、觅食。胡超摄

黑颈鹤在大山包大海子湿地飞翔、觅食。胡超摄

“让人生活在该生活的地方,还黑颈鹤一个越冬的理想栖息地。”截至2020年12月,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大山包保护区共实施1696户7923人进城入镇易地搬迁,对迁出农户耕地全部恢复成草场和湿地并给予耕地补偿,有效地解决了人鹤争地的矛盾,实现了民生与保护的双赢。

一律不得开展违反保护条例、影响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环境的建设活动……坚决做到管理、领导、管控、执纪问责“四个到位”,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立法保护、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中,严守“四个一律”和“四个到位”,全力守护人鹤和谐共存美丽家园。

从人鹤争地到人退鹤来,据大山包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所长赵子蛟介绍,大山包湿地面积已从1990年建立保护区时的3150公顷增加到5958公顷。随着大山包生态持续改善、越冬黑颈鹤数量逐年攀升,每年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从1990年建立保护区时200余只到现在的1400多只,最高峰时达到1900多只,成为我国目前已知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越冬栖息地之一。

人与鹤的美丽约定

“九月的飞翔,飞回温暖的怀抱,那黑颈鹤的心情,你是否知道……寻梦大山包,这里就是我的家,我用一生为你祈祷……”一曲《寻梦大山包》唱出了黑颈鹤对理想家园大山包的向往和眷恋,也展现了昭通儿女对黑颈鹤珍爱和呵护的和谐动人画卷。

“朋友”,你好!

在大山包湿地,人人爱鹤、护鹤,用心用情呵护黑颈鹤的故事数不胜数。昭阳区大山包镇车路村村民董应兰、陈光会婆媳俩就是志愿护鹤员中的代表。现年69岁的董应兰是大山包最早的志愿护鹤员之一,1990年大山包保护区成立之时,她就开始负责给湿地周边的黑颈鹤喂食、清点数量、受伤救治等。2003年,陈光会接过了婆婆的“护鹤接力棒”,一干又是18年。

“黑颈鹤要来的时候,我晚上睡觉做梦都会梦到它。它走的时候,心里面就会空落落的。”2008年,陈光会救治了一只翅膀骨折的黑颈鹤,由于伤势较重,这只黑颈鹤伤好后依然难以再次飞翔,陈光会一养就是6年。经过多年相处,陈光会与黑颈鹤建立了深厚感情。她一吹口哨,无论是在湿地觅食,还是在天空中飞翔,黑颈鹤都会向她围拢上来。

2012年1月4日早晨,大山包气温降至零下19℃,大海子水库全部结冰封冻。保护区值班人员郑远见、赵子蛟在开展例行巡护监测时,发现6只黑颈鹤被困,其中两只掉进冰窟窿里。

“赶快抢救!”郑远见、赵子蛟冒着严寒跳入齐胸深的冰湖中,及时帮助湖面上4只黑颈鹤脱离困境,并将生命垂危的两只黑颈鹤带回救助站救治。经过40多天的疗养,这两只黑颈鹤终于恢复健康,重返自然。

每年的黑颈鹤越冬期,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满天飞雪,保护区工作人员及护鹤员每天都要到大海子、大垡子塘、小海坝等黑颈鹤的夜宿地和觅食地开展巡护监测。建成了3750亩黑颈鹤食物源补充基地,荞子、土豆、萝卜等黑颈鹤喜食农作物粗放采收、每亩预留一定数量的农作物在地里供黑颈鹤自由刨食,为黑颈鹤安全越冬创造有利条件。

黑颈鹤在大山包大海子湿地嬉戏、觅食。胡超摄

黑颈鹤在大山包大海子湿地嬉戏、觅食。胡超摄

“保护黑颈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家园。”经过30多年持续不断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当地村民逐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纷纷加入到保护黑颈鹤及候鸟的行动中来,曾经的打鸟人变成了现在的护鸟人。

大山包因黑颈鹤而闻名,当地干部群众提起黑颈鹤总是无比自豪:“最美湿地大山包,因‘鹤’得名,因‘鹤’得福。”如今,看见黑颈鹤在自家地里觅食,当地村民不会去惊扰它;偶遇受伤的黑颈鹤,村民及时向保护区报告,和工作人员一起齐心协力救助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保护区工作人员与当地群众合力救治了90多只受伤黑颈鹤,其中有48只被成功救活,康复痊愈后放归大自然。

黑颈鹤在大山包大海子湿地觅食。胡超摄

黑颈鹤在大山包大海子湿地觅食。胡超摄

“来不过九月九,去不过三月三。”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黑颈鹤先头部队如期抵达大山包越冬,次年农历三月初三又陆续飞往繁殖地若尔盖大草原。当地干部群众说:“这是大山包与黑颈鹤之间的最美约定。”

高原净土

鹤舞长空

最美湿地

人鹤和谐

相关阅读:
全国第10,江苏第1!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公布! 成都市委书记调整大会 四川省委书记到场讲话提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