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理护“海”记

原标题:大理护“海”记

来源:云南发布

初秋黄昏,洱海生态廊道游客络绎不绝。苍山与大理坝子之间,狭长的洱海犹如一轮新月,静卧其中。它们和“风花雪月”的大理城一起构成了“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这颗美丽的高原明珠曾因污染“蒙尘”。1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暴发全湖性蓝藻,水质急剧下降,洱海的治理也由此开始。2015年,“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让洱海的保护治理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

黄兴能摄

黄兴能摄

抢救治理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洱海流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洱海流域污染负荷快速增加,蓝藻大面积暴发。

在洱海畔生活了50多年的古生村村民何利成,见证了洱海的美丽和忧愁,“小时候洱海非常清澈,多年来我们靠着洱海捕鱼、养殖、开客栈搞旅游,眼看着洱海慢慢被污染了”。

201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抢救性保护治理攻坚战打响。大理举全州之力推进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综合执法监管、全民保护洱海“七大行动”,全面开启洱海抢救治理。

2018年,为了改变环湖过度开发局面,大理白族自治州打响了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八大攻坚战”。其中,大理市投资近百亿元建设的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包括生态修复及湿地、生态廊道、生态搬迁、管网完善及科研试验地五大工程体系,腾退近岸土地1029亩。

生态廊道建设中,洱海沿岸餐饮客栈被叫停,何利成家的院子后退了7米多。“当时有一定影响,长远来看都是值得的。”何利成说。

如今,生态廊道沿洱海畔延伸,吸引各地游客来此打卡拍照。“项目全部完工后,环洱海将形成129公里生态廊道及6700亩湖滨缓冲带,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大理苍洱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幸华说。

陈畅摄

陈畅摄

流域转型

6年来,围绕着洱海保护,大理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工程。不惜一切代价的抢救性治理为洱海保护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但新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原有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整个流域进入发展阵痛期。在大理的干部群众为了洱海保护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后,如何推动洱海流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直接关系洱海保护成效巩固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命题。

作为洱海源头,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水质环境对洱海影响重大。种大蒜、养奶牛曾是洱源很多农户主要经济来源。2018年开始,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洱海流域全面实施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推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等“三禁四推”行动。

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的一片片水塘里,长满了白色的海菜花。洱源县三江源水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克胜将新鲜的海菜花称重、打包。“海菜花需要良好的水质才能生长。”杨克胜说,2019年合作社开始利用洱源优质的水源改造水塘人工种植海菜花,以每公斤37.8元的价格卖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在右所镇温水村的大理云犇牧业有限公司牧场,420头荷斯坦奶牛正悠闲吃着饲草,这是村里唯一保留下来的养殖场。公司负责人张显强介绍,以前很多村民散养奶牛,生产水平低,效益也不高。近几年随着洱海流域养殖业政策收紧,奶牛养殖朝着规模化和集中化养殖发展。

“我们公司处于限养区,养殖规模上限500头,而且环保要求更加严格,粪便都被当地环保公司收走了。”张显强说。他提到的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帮助养殖户处理牛粪起步。该公司董事长钟顺和说,随着洱海治理的步伐,公司在洱海流域18个乡镇建成了25座废弃物收集站、4个有机肥料加工场和一个天然气加工场,每天处理畜禽粪便、餐厨垃圾、污泥等废弃物1000吨,实现了洱海流域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

阻断农业面源污染入湖的同时,大理白族自治州加快推动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在洱海西岸的多个乡镇,一片片绿色水稻正茁壮生长。云南农垦集团在洱海流域建设万亩绿色种植基地,以“水稻+”模式共同打造“云粮·洱海留香”高原软香米绿色食品牌。

“水稻田相当于半湿地,对土壤有改良作用。我们采用绿色生态有机种植方式,今年已经流转种植14000亩。我们尽快摸索出一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方法,扩大在洱海流域的种植面积。”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晓云说。

绿色水稻、特色水果、中药材……大理州通过重点培育壮大适合洱海保护的农业绿色产业,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绿色生态种植30万亩,减少大蒜种植面积12.36万亩,关停搬迁了禁养区内的46个规模养殖场,洱海流域奶牛存栏从10万头减少到3万头。

转型发展的不仅是农业。2016年以来,大理市持续推进洱海流域非煤矿山整治,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在2019年12月31日前实现水泥产业在流域内全部退出。在限定期限内,大理州彻底关停洱海流域57座非煤矿山,55家水洗砂厂,3家水泥企业也全部转移至洱海流域外。

“政府保护洱海的决心非常坚决,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云南红塔滇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青斌说,搬迁后企业新建了智能化生产线,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环保要求都有了更大提升,实现了洱海保护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洱海风光张成摄

洱海风光张成摄

城市革新

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大理跳出“就洱海抓洱海保护治理”的框框,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利用倒逼城市转型发展。“调整优化洱海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建立与洱海承载力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十分必要。”大理市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洱海流域共拆除违章建筑3458户45.49万平方米,大理市城乡开发边界面积从188平方公里调减到13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从105万调减到86万。

大理白族自治州提出,“十四五”期间要争创大理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以大理、祥云为“双核心”,以洱源、鹤庆、宾川、弥渡、巍山五个产业园区为组团,有效聚集政策土地资金等要素,实现区域空间拓展、产业转型发展,资源整合共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产业集群。

按照规划,大理州在洱海流域内将大力推进高品质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数字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在洱海流域外通过片区开发打造先进制造业、清洁载能基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产业具有绿色环保的特性。”大理州数字办总工办主任全坤说,“跟发达地区相比,大理发展数字经济其实并没有更多的优势。所以大理提出了以市场换产业,以产业建生态,以生态聚人才思路,选择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新赛道。”

2020年9月28日,云南信创(大理)产业园在大理经开区挂牌成立。

“大理州给了企业非常好的支持和服务。”云南长城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应生介绍,作为大理州发展数字产业引进的重要项目,该企业已经具备产值30万台(套)的生产能力。

不久前,大理白族自治州举行了讯飞读写科技(大理)有限公司、讯飞南亚东南亚多语言大理研究院揭牌暨苍洱人工智能云平台上线、科大讯飞墨水屏终端发布及生产线下线仪式。随着一批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项目相继入驻,大理正吸引和汇聚更多的科创企业落地。大理州数字办项目管理科科长秦岭淞说,“数字大理”建设正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正为当地发展提质增效。

“我们将以高水平推进洱海保护、高质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流域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坚决落实守住守好洱海的新要求。”大理州相关负责人表示。

张成摄

张成摄

洱海清大理兴

“洱海清,大理兴。”在大理的城市乡村,这句标语不时可见。

云南省和大理白族自治州通过近几年不懈治理,让洱海重现天蓝海碧的美丽景象,值得肯定。但一定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洱海保护治理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初步成效,从抢救阶段进入保护阶段。

洱海水质由富营养化到中营养化,但水质稳定向好的拐点尚未出现。洱海是高原封闭性湖泊,又处于城市近郊,污染累积型、输入型双重叠加,它的治理本身就是一个世界级难题。所以洱海的保护治理一定是长期、持续和艰巨的。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洱海,换来了洱海水质的好转,但当地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洱海流域传统种植业逐步退出,农民收入受到影响;大批企业关停搬迁,产业转型升级仍在进行中;全面停止海东开发建设,停止海西、海北一线开发类建设项目审批。经济增速放缓,让当地经济发展进入阵痛期。

洱海流域有近百万人口,他们在洱海边生活了世世代代。要从根本上解决洱海治理与保护的问题,大理必须经历阵痛、逐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流域的绿色转型,解决经济发展和洱海和谐共生问题。

经济发展绝不能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洱海的环境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理要以洱海保护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转型发展“两手抓”,推动形成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构建洱海流域高质量发展经济体系,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洱海高水平保护。

相关阅读:
跨省游陆续恢复 中秋国庆能出去玩了吗? 中国海大,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