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青岛这座新机场,关乎“北方第三城”之争

原标题:新城市志|青岛这座新机场,关乎“北方第三城”之争

8月11日19时56分,随着QW9779次航班在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的跑道上起飞,这座1944年启用的机场正式功成身退。8月12日零时,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接棒“启航”。

这是山东首座4F级国际机场。它的投用自然引来关注,“海星”航站楼瞬间成为网红。但除了欢欣,部分青岛人的心情也是复杂的。

在距离上,新机场距市区更远。以胶东国际机场首架出港航班为例,到北京的飞行时间不过1.5个小时,但从两地市中心往返机场的时间是飞行时间的两倍以上,总耗时超过搭乘高铁。

在心理上,青岛市区居民对胶州的认同感也不够强。因为直至1987年,胶州才由县改为县级市,属青岛市代管。

但胶东国际机场的选址,真的只是如某些玩笑话那样,让“青岛没有机场”了吗?显然不是。于青岛而言,胶东国际机场的选址是“大青岛”概念的一环,也是多年来青岛城市扩张的惯性使然。

何为青岛:一个随时代变化的概念

青岛的建制史并不长,最初的它是隶属于即墨县的小渔村。1891年,为加强胶州湾海防,清廷将登州镇总兵移驻于此,是为青岛建制之始。1949年后,青岛辖境几经变化。1986年成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成为副省级城市。

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青岛从小渔村演变为今日的“新一线城市”,2000年后一直是GDP层面的“北方第三城”,仅次于北京和天津。在地理层面上,它经历不断重组与融合。周边那些历史悠久的县市地区,包括曾经管辖青岛、建制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即墨,纷纷被青岛这个城市新丁纳入,使得“青岛”这个城市概念不断扩大。

说起青岛,许多人会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八字真言”——1917年,康有为移居青岛并在此终老,他盛赞青岛“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这句话后来演变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成为青岛根深蒂固的城市形象。

但如果跳出旅游和城市形象范畴,就会发现这八个字,仅能形容极具异国风情的老青岛。它是文艺的,却并不能涵盖一个大都市的全部。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老青岛腹地,面积其实很小。老青岛人口中的市区概念,在行政区划里不过是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地域。但青岛通过一次次行政区划调整,到2017年提出“三湾三城”规划概念,加上即墨撤县划区后,城区概念已扩大数十倍。

其中,“三湾”指的是中心湾区(胶州湾群)、西部湾区(灵山湾群)、东部湾区(鳌山湾群)”,“三城”指的是即墨、胶州与青岛主城区的联动。

当然,随着青岛十四五规划的“聚湾强心”概念提出,“三湾”已成过去时,“聚湾”才是未来路径,但我们仍可从“三湾”这个历史概念里体察青岛的发展思路。

与胶东国际机场一样,三湾距离青岛主城区也相当远,而且或被崂山相隔,或被大海相隔。“去趟新区要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在青岛早已是常态。

这种新区设置无疑给基建提出了攻坚难题,从胶州湾大桥,到胶州湾隧道,再到跨海地铁,青岛一直在努力拉近主城区与新区的距离。这也充分展示了青岛的雄心:它在不断刷新“青岛”这个城市概念,一再拓宽其外延。

胶东国际机场所在的胶州市,正是未来所系。

2020年,青岛常住总人口达到1007.17万人,首次突破10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6.34%,居山东省首位。

《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中提到,随着产业向次中心城市和重点功能组团加快转移,青岛的人口已经开始向主城区周边区域流动。

在规划中,青岛重点发展的环湾都市三大副中心城区是黄岛、即墨区和胶州,“依托上合示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国家、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商贸服务、临空经济加快集聚人口,促进产城融合,打造联系青潍、青烟协同发展的环湾都市区核心组团。”

以4F级别的胶东国际机场取代老迈的流亭国际机场,是这个规划中不能绕过的一环。

放弃“留停”:胶州是青岛走出去的关键

何为临空经济示范区?它是指以机场为核心,由产业集聚和产业辐射功能而带来的经济效应所形成的经济区域。想要做到这一点,4E级的流亭国际机场远远达不到要求。

流亭机场近些年交出的成绩可谓不俗:2010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2016年达到2000万人次,2019年,达到2555.6万。但与此同时,经历数次扩容优化,它已无法继续扩建升级。仅有14座廊桥的硬件设施,使得坐摆渡车成为常态;唯一的3400米跑道长期超负荷运转,将流亭机场变成延误已成习惯的“留停机场”。

同时,受限于机场净空因素,城阳区建筑高度长期受限,周边交通和用地也无法有效整合,经济发展遭遇束缚。

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的胶东国际机场,不仅解决了空港拥挤,还一下子为青岛解决了两大难题:城阳区因此被纳入主城区范围,受旧机场限制的城建、土地和交通可实现跨越发展;通过新机场的国际枢纽地位,配合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五、集装箱吞吐量球第六和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的固有资源,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更重要的是,根据青岛十四五规划,沿海大通道成熟后,青岛都市圈将进一步融合发展。被纳入“青岛城市圈”范畴的,除了青岛,还有潍坊与日照两个地级市,以及烟台莱阳市和海阳市。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青岛与潍坊连接的海陆发展轴。作为一座沿海城市,青岛要想向内陆拓展腹地,就不能离开与潍坊的融合。在这条路径上,胶州不但是必经之路,也是下一步最关键的发展点。

这个规划并非横空出世,而是青岛逐步扩张的惯性使然。2012年的“一谷两区”(西海岸新区、青岛高新区和蓝谷),2017年的“三湾三城”,都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尤其是近两年,从“保卫北方第三城”到“对标深圳”,青岛显然着急了。面对城市发展焦虑,有人不客气地指出,青岛最先应该抛弃的,就是因优越先天条件而生的“小富即安”思维。

青岛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旅游产业却一度停滞,因此被指患上“红瓦绿树综合征”,即过分依赖先天资源而不思后天进取。这个“红瓦绿树综合征”,也可视为青岛经济发展的缩影。

青岛先天条件之佳,早在开埠时便已闻名于世。虽然建制史短,但工业起步早,民国时期就是工业重镇,与上海、天津一道成就了“上青天”美誉。

但也正因为先天条件好,青岛人不爱“走出去”,多少显得保守。正因为工业基础好,在山东省内遥遥领先,青岛人也习惯通过与周边城市的对比,获取优越感。这种“小富即安”的心理,让近十年来的青岛被不少对手超越。

上世纪80年代末,青岛走在了国企改革破局的最前端,催生了海尔、海信和澳柯玛等品牌,并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产业集群。借助中国加入世贸、2002年中日韩自贸区概念的提出,青岛成为吸引日韩外资企业进驻中国的桥头堡。

2000年,青岛GDP超过大连和沈阳,成为“北方第三城”,并在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二十年。2005年,青岛GDP高居全国第10位。2016年进入“万亿GDP俱乐部”。但随着外贸下滑,工业总产值断崖式下跌,制造业转型慢,2019年,青岛被无锡、宁波超越,GDP滑落至全国第14位,处于历史低位。在北方,青岛还面临郑州的“虎视眈眈”。

2020年的青岛打响了“北方第三城保卫战”,并成功守住这一位置。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青岛经济增速13.8%,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均有不错表现。

青岛的未来:跳出“北方第三城”

老青岛曾是无数人魂萦梦牵之地。梁实秋曾这样描绘青岛:“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两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留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可是,老青岛的旖旎风光和淳厚人情,都早已不是青岛城市发展可依托的唯一因素。以老青岛乃至青岛主城区作为基准,去衡量胶东国际机场的远近,多少也忽视了今日青岛的行政区划和扩张志向。

即使是“北方第三城”的称号,也是青岛人理应跳出的局限。“保卫”就是“守”,也意味着将自己局限于GDP排位赛的小格局里。作为世界级大港、中国海洋经济中心、制造业中心城市之一,青岛所要对标的格局,远不仅如此。

从这一点来说,胶东国际机场并不远。

责任编辑:张玉

相关阅读:
9金6银!华南理工在第七届“互联网+”省决赛再获佳绩 安徽宿州萧县:所有公共浴池、足浴店等一律暂停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