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图片·故事丨拔哥故里葡萄甜

原标题:图片·故事丨拔哥故里葡萄甜

“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八月,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阳光玫瑰葡萄基地的葡萄熟了,香气扑鼻,随风飘动,引来了八方宾朋。

这边,游客们穿梭于葡萄架下,尽情享受乡村采摘带来的乐趣;那边,社员们正忙着修理葡萄,然后过称、装袋装盒、确认支付......一派热闹的景象。

东里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百色起义的领导者、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民英模韦拔群的故乡,是邓小平、韦拔群创立的中国首个农民“共耕社”的发源地。

东里村的党支书陈永祥告诉笔者,东里村有397户人家1556人。2013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村。

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阳光玫瑰葡萄基地,游客们在兴高采烈地采摘葡萄。

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阳光玫瑰葡萄基地,游客们在兴高采烈地采摘葡萄。

近年来,东兰县将该村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历史旅游景点开发与保护的重点,以韦拔群故居、拔群故居广场、东里革命陈列室以及1930年4月邓小平、韦拔群组织群众创建的“共耕渠”等红色资源为依托,发展起红色教育、旅游观光、民宿康养等产业,每年游客量约4万人次,成为东兰乃至河池市红色旅游的知名品牌,使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日渐富裕又不失本色。

武篆镇党委书记韦肖阳说,脱贫脱根。除了充分依托红色资源,首当其冲考虑的是村民的钱袋子。

1930年,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选定东里村做农业合作化试点,建立了东里共耕社,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这一年,东兰遇上旱灾,韦拔群带领党员和群众修筑共耕渠,引附近银潭的泉水灌溉庄稼,当年就获得粮食大丰收。1932年10月,韦拔群被叛徒杀害,东里共耕社遭到破坏。

由于地处偏僻,虽然是中国首个农民“共耕社”的发源地,但村民都以外出务工为主,村庄“空心化”严重,发展产业困难重重,2016年以前村集体收入为零。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开始之初,党组织带领群众开展产业发展大讨论,决定要让“共耕渠”重新“活”起来,经过反复对比研究,确定发展葡萄种植产业。

东里村原本并不出产葡萄。面对一个全新的产业,技术和资金支持、流转土地、能人带动、市场销售等,各个方面都面临挑战。东兰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时任武篆镇党委书记韦彩秀说:“2017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们到广西农科院找技术专家,请求他们帮助选址和确定种植品种。”广西农科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金标实地考察后认为,结合土壤、水质、环境等因素综合考量,东里村完全有条件建设高端葡萄品种种植基地。

东里村人均土地不足0.3亩,从来没种过葡萄,一开始群众心里没底。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镇党委、政府带领党员干部一起动手,对损坏的“共耕渠”进行加固;老支书周干忠和村里的党员带头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一户户上门做思想工作。有党员带头,群众心里踏实了,126户村民纷纷把土地流转出来,第一期100亩葡萄园如期建成。

2018年,葡萄园挂果。这个被称为“阳光玫瑰”的葡萄品种肉厚皮薄,有淡淡的玫瑰香味,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欢迎,零售价格稳定在每斤25元左右,当年实现销售收入60多万元。2020年,葡萄园扩大至300亩,销售收入达400多万元。

武篆镇纪委工作人员向葡萄基地负责人了解产业政策落实情况。

武篆镇纪委工作人员向葡萄基地负责人了解产业政策落实情况。

“我们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协调的原则,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育发展多种扶贫产业,形成持续性的产业链,帮助群众实现稳定致富。”武篆镇纪委书记班康荣介绍,在“阳光玫瑰”葡萄种植的示范带动下,东里村相继培育了肉(牛)羊养殖、红心蜜柚、山茶油等集体产业,有效防范扶贫产业同质化,为困难群众稳定增收引来源头活水。

又是一年收获时节,革命先辈留下的“共耕渠”,两旁的稻田一片金黄,葡萄园里硕果累累,是全村人最开心的时候。

说起今年的“收成”,正在采摘葡萄的脱贫户韦秀英脸上更是藏不住的笑意:“今年的葡萄颗粒个大又均匀,皮薄肉脆,卖得了个好价钱,我家生活不愁了。”

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根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也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东兰县红色革命圣地,一项项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改变了山乡旧面貌,铺就了革命圣地乡村振兴幸福路。(河池市东兰县纪委监委)

八桂古代清官廉吏丨冯子材:刚正不阿 廉政为民 岑溪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徐伟翔严重违法被取消享受的退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