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四名被困村民成功救援 巩义“最低点”无伤亡

原标题:现场连线|十四名被困村民成功救援,巩义“最低点”无伤亡

巩义市康店镇焦湾村内的集里沟是周边地区的最低点,在7月20日河南省的罕见强降雨灾害中,这里的大部分村民已完成转移,但仍有部分村民因为淤泥阻断道路无法撤离。7月22日上午,北京绿舟应急救援队了解到该情况后,立即对被困群众展开救援。

救援队员:请把我们当做您的儿子

“你们是救援队的吗,请帮帮我们!”一名年轻的村干部看到救援车辆顺着深沟一路奔下来,赶紧迎了上来。7月22日上午,北京绿舟应急救援队的救援人员抵达焦湾村集里沟。从集结出发到展开救援工作,此时大部分救援人员已经24小时未合眼。

十四名被困村民成功救援 巩义“最低点”无伤亡

眼前的这条集里沟地势险恶,一路下坡,最低点和村外的路面有着很大的落差,当地人介绍,这条沟也是周边地区的最低点。不仅如此,沟的两侧都是黄土形成的峭壁,很多村民住在峭壁下的窑洞里,特大暴雨来袭时,村民大都措手不及。

十四名被困村民成功救援 巩义“最低点”无伤亡

“三天了,有很多老人还困在里面出不来。”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7月20日下午暴雨来临时,村里组织了自救,当地企业也伸出了援手,大部分村民成功转移,但是有很多老人行动不便,没办法逃生,仍被困在家里。目前靠村子自身的力量,营救很困难,村内被冲毁的道路本身很窄,挖掘机进不去,现在村里满是淤泥,深浅难测,靠人进去背也不现实。

十四名被困村民成功救援 巩义“最低点”无伤亡

“他们多被困一天就多一份危险,山体经过大雨变得松动,之后再暴晒几天失水结成土块,土的粘度大大下降,很有可能再发生滑坡,后果不堪设想。”村干部讲述,比起被困人员现在缺乏生活物资,发生二次危险是更让人担心的。

十四名被困村民成功救援 巩义“最低点”无伤亡

了解情况后,绿舟应急救援队立即展开行动,几辆马力强劲的救援车碾着厚厚的淤泥一路下行,直至沟里的最低点。驾驶越野车是救援人员闫峻的特长,他一马当先进入沟底,在复杂的淤泥路面上,为后续救援车辆蹚出了相对安全的行进路线。一路走,救援人员王东在车外一路喊,凡是见到村民,都要问问家里有没有被困的老人。

十四名被困村民成功救援 巩义“最低点”无伤亡

“阿姨,您别害怕,搂住我的脖子。”在集里沟巡查了不到十分钟,第一位被困的老人被救援人员发现,村里人说不清老人的具体年龄,但都说至少也有90岁了。王东把老人被在身后,凭借丰富的救援经验,判断着脚下淤泥的纹理,寻找最安全的撤离路线,很快把老人送到了院子外的救援车辆上。

十四名被困村民成功救援 巩义“最低点”无伤亡

很快,有更多被困的老人被发现,救援人员们将他们一位接着一位地背出来,几个来回,救援人员已经成了泥人,但背上的老人们几乎脚不沾尘。

一些被救的老人一辈子生活在这条沟里,救援车辆、人员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起初,几位老人的目光里透出了不安,尤其被送上救援车辆时甚至挣扎着想下去。见到这样的情况,救援人员董旭便陪在老人们身旁,拉着老人的手一直安慰他们,告诉他们把救援人员当成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十四名被困村民成功救援 巩义“最低点”无伤亡

至下午1时许,集里沟内14位被困人员被成功解救,村里清点人数确认,被困人员一个不少都在眼前了。挥手作别时,一位早先还面露惊恐的老人拉着救援人员的手连连道谢,嘴里一直叨念着:“好孩子!好孩子!”

当地企业负责人:我也是一名军人

焦湾村、叶岭村、康南村这三个村子在当地均地势较低且傍山而建,在这场罕见的自然灾害中,记者从当地了解到,这三个村子均未出现人员伤亡。原因除了北京救援力量的及时赶到,当地企业在灾害来临时勇于伸出援手,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十四名被困村民成功救援 巩义“最低点”无伤亡

恒星科技是康店镇最大的一家企业,记者在厂区的礼堂里看到,这里已经成为周边村民的临时安置点,周边地区500余名受灾村民正在这里休息。

十四名被困村民成功救援 巩义“最低点”无伤亡

“我当时被困在郑州了,想想父老乡亲们,心里别提多着急了。”该企业董事长谢晓博告诉记者,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大灾大难来临时,本能地就想到了“要救人”这件事,暴雨来袭他被困郑州,便赶紧联系了公司总裁谢保万,让他安排人员展开救援。

十四名被困村民成功救援 巩义“最低点”无伤亡

谢保万说,当时他号召企业职工主动参与救援,很快组成了80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把大巴车当做救援车辆派出去,到那些易发险情的村子去“抢人”。车停到村口,也正好赶上各村人员正在暴雨中自救,大批的村民就此被拉回了厂区,怀有身孕的孕妇、因患病需要吸氧的病人纷纷被“抢”出来,可谓不幸中的万幸。

十四名被困村民成功救援 巩义“最低点”无伤亡

当然,该企业目前也面临着困难,需要更多部门伸出援手。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面对大批受灾群众,他们目前可以勉强供应饮水和食物,但这些群众当中,老年人很多,慌乱中大多没有来得及拿药,老人如果基础病发作,作为企业很难处置,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将需要治疗的老人转移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安置点。

亲历者:回忆起四十年前的一场雨

“我当时抓着一根铁管,勉强扒在窗台上。”回想起暴雨突袭的那个下午,很多亲历者仍然后怕。在集里沟生活的村民,至少40年没见过大雨了。

村民焦成楼今年65岁,7月20日下午2点,他正在外出,突然接到了在家的老伴儿的电话,老伴儿说水已经沒到腰了,他急得不行,“我就说你不能在屋里等,跑不了也要到高处去!”

焦成楼家门前的一辆机动车都被水冲跑了,好在老伴儿转移及时,有惊无险。她还记得,当天自家对面的高台上,同村的人从家里跑出来,看到外面路基都被泥水冲垮了,便要跑回窑洞,接着又看到窑洞上方开始滑坡,吓得又赶紧跑回街边。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亲历的村民又提到了“万幸”这个词,他们说,上级部门的抗灾工作组织得当,家附近的伊洛河“挺住”了,这给后续的自救和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临近的伊洛河是周边地区的主河道,村民们告诉记者,伊洛河上游衔接着多个水库,在这次的暴雨中,上游水库没有向伊洛河泄洪,如果当时伊洛河泄洪,水位上涨,村里的水没地方走再倒灌回来,那将是更大的灾难。

“这样的大雨至少40年没见了。”一位在当地生活了半辈子的村民讲述,1982年的汛期,曾下过一场接连13天的雨,但村里的存水量远不及今年这场暴雨瞬间的量,至少那时候,积水是没有殃及坡上的民房的。

救援力量“互通有无”

7月22日下午,北京绿舟应急救援队刚刚结束一轮救援工作,韩红基金会的车队也赶到了恒星科技的厂区,大量救援物资卸车,北京绿舟应急救援队帮助车队志愿者们共同搬运物资。随后驾车陪同志愿者到受灾严重的村落查看情况。

在厂区礼堂,韩红基金会的随队专家开展义诊,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缺医少药的难题,记者注意到韩红也坐在大厅里,和舞台上容光焕发的她相比,眼前的韩红显得相当憔悴,随行志愿者告诉记者,韩红已经两天没有合眼了。

在现场记者也和韩红基金会的志愿者交流了救援情况,目前赶来支援的志愿者、救援人员仍面临着相同问题,因网络不通畅难免造成信息的滞后,因此记者也和志愿者相互交流了各自的救灾情况,以便双方能通过“互通有无”,为制定下一步的救灾方向提供参考。

相关阅读:
不接受!不接受违背科学的溯源计划! 排水防涝!重庆全面排查整治隐患、加强应急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