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 河南10人入选

原标题: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河南10人入选

来源:河南日报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 河南10人入选

李东亮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 河南10人入选

余善伟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 河南10人入选

牛振西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 河南10人入选

赵童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 河南10人入选

尚广强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 河南10人入选

贺新义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 河南10人入选

李俊贤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 河南10人入选

周遂德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 河南10人入选

孙梅丽

姚海军

姚海军

7月15日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开始在中央主要媒体和重点网站集中公示宣传。此次公示的候选人共322名,我省推荐的李东亮、余善伟、牛振西等10人名列其中。

根据中央文明委工作安排,今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评选表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本届评选表彰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主线,聚焦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结合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按照群众推荐、遴选审核、公示宣传、投票评选等程序步骤,从全国范围内选出5类道德模范共322名候选人,其中助人为乐类65名、见义勇为类61名、诚实守信类61名、敬业奉献类71名、孝老爱亲类64名。他们涵盖农民、工人、学生、教师、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等各个群体,以实际行动体现了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

此次我省入围的10名候选人分别是:商丘市帮扶商丘好人协会会长李东亮;信阳市商城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余善伟;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牛振西;焦作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赵童;河南宏达木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尚广强;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镇孟庄村党支部书记贺新义;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原院长、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禹州市颍川街道东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遂德;三门峡市湖滨区涧河街道永兴社区居民孙梅丽;河南宇信物业管理公司职工姚海军。他们用实际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展现了我省新时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原儿女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还公布了联系方式(电子邮箱qgddmfpx2021@163.com,电话:010-55624401),听取社会各界的评议和监督意见,公示结束后,将组织公众代表和评委会投票,确定表彰名单。(记者陈小平)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按姓氏笔画为序)

李东亮

李东亮,男,汉族,1976年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商丘市帮扶商丘好人协会会长。

2000年,李东亮就读军校期间,被查出患上尿毒症,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做了肾移植手术,获得第二次生命。为回报社会,他带着重病之躯,先后发起成立多个公益组织,带领众多志愿者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他在感恩中传递爱心,延伸了生命的宽度,被誉为“行走在生命倒计时路上的志愿者”。

2003年9月,李东亮退役回到家乡,因身体原因被评定为一等伤残军人。“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大家的爱,此恩必当涌泉报。”退伍后,李东亮成立了“同在蓝天下”义工小组,探索公益之路。随着义工小组影响扩大,2006年7月,李东亮组织成立了商丘市义工联。从此,他和同伴们干劲十足地奔波在公益路上。

2018年,李东亮牵头成立了商丘市爱之源人体器官与遗体捐献志愿者服务队。截至目前,已有500多名热心市民填写了人体器官与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表,为众多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2019年,李东亮成立了商丘市新时代退役军人雷锋团,启动了“柘城老兵爱心早餐”等公益项目。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李东亮动员组建商丘好人战“疫”志愿服务队,为12个疫情防控点执勤人员赠送午餐28天,为社区居民义务理发403人次,设立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点22个,捐赠价值11万元的抗疫物资。

截至目前,李东亮已先后发起成立4个公益组织,凝聚近2万名志愿者,设立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站点及队伍213个,参加志愿服务52万人次,捐款捐物约1340万元。

当初李东亮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医生承诺他可以多活5年,如今4个5年过去了。李东亮在回报社会、温暖他人的同时,也收获着生命的奇迹!

李东亮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荣登“中国好人榜”。

余善伟

余善伟,男,汉族,1974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

他是许多孤困老人心里的“儿子”、贫困孩子眼里的“爸爸”、商城县为人称道的好人。他为公益事业默默奉献十余载,用一人之善行,带众人之善为,助万家之幸福。在他的引领下,全县注册志愿者近7万人,累计服务群众40万人次。余善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与人为善、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德善精神。

余善伟是一名农家子弟,父亲早逝,家境贫困,18岁就放弃学业,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商海闯出一片天地。重返家乡后,他饮水思源,竭尽全力回报社会。他先后拿出100多万元,为老人们建养老院,为贫困家庭建“幸福居”。在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他先后拿出120万元,在30多个贫困村开展扶贫活动。

2019年5月,余善伟当选商城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一上任,他就开展了“五个一百”志愿服务项目,即每年“慰问100名贫困老党员、100名贫困下岗工人、100名孤寡老人、100名留守儿童和打扫100条背街小巷”。他向商城县红十字会捐款逾440万元,成立“社会扶贫专项救助金”,帮助困难群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不仅自己捐助抗疫资金,还积极组织爱心企业和人士捐款。

一路走来,余善伟最牵挂的还是贫困学生。2015年,他启动志愿服务项目,为60名孤贫少儿每月提供400元生活费直到他们18岁,他成了这60个孩子最亲的“余爸爸”。2018年,他举办爱心助学活动,拿出500万元设立“菁英励志奖”,鼓励那些考入高等学府的学子们。

余善伟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中国红十字博爱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按姓氏笔画为序)

牛振西

牛振西,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南省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

多年来,牛振西带领水上义务救援队为群众排忧解难,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应急救援,总是冲锋在前,展现了民间救援人的责任与担当。

救助生命不惜身。自2005年组建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以来,牛振西几乎每次救援都要赶赴现场。

他将自己手机号作为水上安全求助报警电话,在市110、119指挥中心备案,与之形成联动。

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指挥中心接到有人溺水的报警电话,都会第一时间通知他。常年奔波救援、凌晨接警等不规律生活使他患上了糖尿病、高血压和神经衰弱,但他依然无怨无悔,见义勇为,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英勇义举传大爱。2016年2月,一个两岁的孩子掉入35米深井,在机械施工挖掘深17米、长200米的救援通道未能成功营救后,牛振西带领队员赶到现场,通过认真分析探测仪传输影像,尝试多种救援方法,历时10个小时最终顺利救出孩子。在牛振西的感染下,越来越多人加入救援队。截至目前,救援队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注册志愿者152人、装备精良的专业救援队伍,累计成功挽救99条生命。牛振西和救援队的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为最大限度避免悲剧发生,自2012年开始,牛振西带领救援队伍秉持“防大于救”的理念,结合自身救援实践,在大型自然水域周边学校举办水上安全知识普及教育讲座800余场次,群众参与达数十万人次。

牛振西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称号,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赵童

赵童,男,汉族,1982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面对一位因粪石阻塞引起急性肠梗阻、生命危在旦夕的老人,赵童没有丝毫犹豫,徒手为老人将粪石掏出,最终使老人转危为安。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赵童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高尚品德。

时间回到2020年3月11日晚,作为援鄂医疗队的一员,赵童在夜间查房时,发现了一名老年男性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异样行为。这名患者有冠心病,做过冠脉搭桥手术,经检查发现患者腹部压痛明显,结合腹部CT检查,初步诊断是粪石阻塞引起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给予开塞露治疗后,效果仍不佳。考虑到患者80岁的高龄,又有心脏病史,如果不及时处理,有肠破裂穿孔的风险,会危及患者生命。情况紧急,赵童直接用手为老人将粪石掏出。随后经过他连续4个小时的救治,老人最终脱离危险。第二天查房,老人握住赵童的手说:“太脏了,孩子……”“您不用往心里去,把我当成儿子就行了。”赵童的回答温暖、体贴。

为老人掏粪石是赵童支援武汉抗疫经历的一件小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所在医院组建援鄂医疗队时,赵童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参加。到达武汉后,除发挥专业特长参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外,他还承担了咽拭子采集、鼻出血患者鼻腔纱布填塞等医疗工作,赵童不惧危险、义无反顾,最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超的医术帮助患者一次次化险为夷。

赵童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按姓氏笔画为序)

尚广强

尚广强,男,汉族,195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宏达木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尚广强38年始终如一,铭记回报乡亲的承诺,通过产业扶贫等方式,帮助乡亲就近就业,成功脱贫;同时积极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累计捐出善款4000多万元。他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重信守诺、情系桑梓的时代赞歌。

尚广强出生于黄河滩区的原阳县韩董庄镇荒庄村,自幼家庭贫困,父亲1978年去世后,家里欠债5000多元。全村乡亲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尚广强一家度过最困难的日子。那时他就立下誓言,要用一生回报乡亲。

1994年,尚广强将全部家当和东借西凑的10多万元投入创业,建立起原阳县宏达胶合板厂,发展成今天拥有16个子公司的企业集团。尚广强始终不忘誓言,积极回报社会、回报乡亲。工厂招工,他优先吸纳安置贫困群众和残疾人就业,共安置了2100多名滩区农民、贫困群众和残疾人就业。通过下游产业帮扶,扶持周边贫困村和其他地区创办了100多家木材加工厂,并给予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带动1.7万余人受益脱贫。主动承担原阳县与平原示范区11个乡镇254个行政村2100户1.03万余人的脱贫任务,占原阳县和平原示范区贫困人口的18%。截至2020年6月,帮扶对象全部脱贫。

尚广强铭记乡亲恩情,逢年过节为村里孤寡老人送去米面蔬菜。村民朱克琛的妻子身患肠癌,3次手术费用都是尚广强帮助解决。村民吴国胜从车上摔下休克,尚广强先后共送去20万元治疗费。此外,他出资700多万元为村里修建了道路、学校、幼儿园、村委会办公楼、村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聘请了7名教师,工资由公司发放,村里儿童上幼儿园全部免费。荒庄村已经于2014年整村脱贫,现在成了黄河滩区乡村振兴的模范村。

尚广强荣获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贺新义

贺新义,男,汉族,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镇孟庄村党支部书记。

贺新义组建车队,多年履行免费接送困难乡亲外出就业的承诺,带动多个家庭脱贫致富;他帮助乡亲捎带工钱累计达上亿元,无一差错,被人们称为“信义大哥”;他信守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承诺,积极发展扶贫产业,被村民亲切称为“信义书记”。

长辈的言传身教,使贺新义从小就把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1994年,贺新义买了第一辆大巴车,开始从事客运业务。针对当时很多乡亲想外出打工却没有车费的情况,他成立了车队,并承诺:“家庭困难的农民外出务工乘车不要钱,找不到活儿免费送回家。”多年来,他信守承诺,通过这种特殊方式减免车费5000多万元,帮助3000多个农村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由于当时银行业务不能通取通兑,农民工挣的钱无法及时寄回家,贺新义就主动承担起捎钱的责任,并保证:“我一定把你们挣的钱原封不动送到家里。”贺新义说到做到,找他捎钱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最多的一次,带钱的信封装满了整整一麻袋。那些年,每到春节前、学校开学等时候,等待贺新义带钱回来成了乡亲们的期盼。

2011年,面对3000多名村民的期待,贺新义毅然放下多年生意,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并承诺:“孟庄村是我的根、是我的家,孟庄村不富我决不罢休。”他自掏腰包300多万元还清了村集体债务,建设了标准化办公楼和村室大院,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协调资金1000多万元发展了蔬果大棚、光伏发电、建筑工程队等8个扶贫产业,就地吸纳周边群众2800人就业,2019年孟庄村成功实现整村脱贫。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第一时间交纳特殊党费10万元,3次赴深圳购买防疫物资,共捐款捐物达120多万元。

贺新义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按姓氏笔画为序)

李俊贤

李俊贤,男,汉族,1928年3月生,中共党员,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原院长、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俊贤是我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聚氨酯工业奠基者之一,著名化工合成专家。60多年来,他矢志不渝献身国家科研事业,以国家利益为先,苦干实干,勇于创新。他研制的产品助力“两弹一星”发射,至今仍广泛应用在长征系列火箭等大国重器和汽车、建材、家居等国计民生行业。他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忠于信念、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李俊贤对党忠诚、以身报国。“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从国家需求出发,这是第一位的。”这是李俊贤始终如一的人生追求。1966年,他奉命来到青海省一个山沟里筹建黎明化工厂,开始航天推进剂的研制工作。他带领团队奋发图强,埋头苦干,克服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简陋的科研条件,成功研制出卫星发射化学推进剂,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助力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直到今天,该推进剂在国内仍是重要推进剂品种。

李俊贤热爱科研、勇于创新。他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将科研目标锁定在满足国防科研事业创新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初,李俊贤研发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鱼雷796燃料,推动我国先进鱼雷研制时间明显提前。20世纪80年代,他开创国内聚氨酯研制,填补多项研究空白,打破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李俊贤敬业奉献、淡泊名利。他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直到2018年90岁高龄时才正式脱离工作岗位,一直坚持工作了68年。他的同事说,李俊贤的加班时间甚至超过一般人20年的法定工作时间。李俊贤生活简朴,所在单位要给他配专车,被他拒绝。在90岁高龄之际,他毅然捐赠毕生积蓄300万元用于设立基金,以支持科研创新和帮扶困难同事。

李俊贤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河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周遂德

周遂德,男,汉族,1946年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禹州市颍川街道东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49年来,周遂德始终扎根基层,履职尽责,带领群众把昔日贫困落后的村庄发展成为富裕文明的新社区。周遂德用无畏的坚守、不懈的奋斗,践行了共产党员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为民担当,敢闯敢干。1972年,周遂德当选东关村(2004年改为东关社区)党支部书记。为使全村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周遂德不畏困难、勇于担当,带领大家从组建建筑队起步,到办塑料厂、钢窗厂、机械厂,建起6家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创汇企业。目前东关社区年总产值达40亿元,实现群众“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户户有存款”,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余元。

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周遂德常说:“我是一头老黄牛,让老百姓坐在牛车上,把他们都拉到幸福、富裕、快乐的道路上。”1974年,村里决定建设窑厂发展集体经济,周遂德拿出全部积蓄和准备盖房的木料予以支持。窑厂建了4个月,他天天在工地上掘地、挖土、推架子车,不辞辛苦。1998年,村里筹建“中华药城”,他天天起早贪黑,埋头苦干,不怕苦不怕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更是每天工作逾15个小时,带领家人主动捐款,并带动当地群众、企业捐款捐物,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之后,大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是周遂德的又一目标。周遂德倡导办教育、改村风、兴文化。东关村投入360万元,建起了设施一流的小学。为了鼓励村民重视教育,还会对有孩子考上大学的家庭给予2000元至5000元的经济补助。如今,东关社区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劳动模范等进行免费体检,还经常慰问70岁以上老人和困难家庭,尊老爱幼等良好社会风尚在东关社区蔚然成风。

周遂德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按姓氏笔画为序)

孙梅丽

孙梅丽,女,汉族,1968年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涧河街道永兴社区居民。

孙梅丽的公公婆婆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经常需要住院疗养。多年来,孙梅丽夜以继日、任劳任怨在两位老人身边悉心照料,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孝道与真情。

孙梅丽的婆婆患有帕金森、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2003年,公公因为心梗做了心脏介入手术。两位老人每年要住院两三次,每次住院,孙梅丽都在病床前细心伺候,尽心尽力为老人调理膳食。20余年来,她精心照顾老人生活,抽空就到处为公公婆婆求医问药,在当地树立了“好儿媳”的典范。

2009年4月,孙梅丽的婆婆因为腰部骨折在医院做手术,当时正值旅游旺季,医院附近所有宾馆都客满,找不到住处,孙梅丽夫妇两人轮流排班,一人陪在病床前,一人就窝在车里过夜,整整持续一个星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孙梅丽积极把家庭的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全社会,成就大爱。她发起成立的三门峡市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已吸纳志愿者1.5万人,先后成立10个“关爱社区老人”志愿服务队,累计为敬老院、社区560名老人提供服务7800余次,志愿服务时长达2万多小时。

孙梅丽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姚海军

姚海军,男,汉族,1963年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宇信物业管理公司职工。

为救治身患重病的妻子,姚海军毫不犹豫地捐肝、卖房。姚海军对妻子的不离不弃、真情守护,生动诠释了对爱情的坚守、对家庭的责任。

2014年年底,姚海军的妻子患上了严重肝病,需要尽快进行肝移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经检验,与妻子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没有一个能够匹配,姚海军经过检验,各项指标非常吻合,适宜做肝移植供体。他决定捐肝救妻。2015年3月,经过15个小时的手术,最终姚海军65%的肝脏被成功移植给妻子,妻子的生命得以延续。

2019年4月,妻子肝病复发,必须进行第二次肝移植手术。妻子表示不愿因自己一个人拖垮一家人。但姚海军坚定地说:“你是我的妻子,与我相伴了20多年,为你治病是我的责任。”姚海军卖掉了家里唯一一套住房,凑钱为妻子进行了第二次肝移植手术,再次挽救了妻子。

手术过后,姚海军悉心为妻子喂药、喂饭、洗脸、擦身、按摩,一个人全天候看护,累了就在看护椅上睡一会儿。虽然很疲惫,但他还是努力打起精神安慰妻子。如今,姚海军妻子身体各项指标都已恢复正常,每天都按医生嘱咐坚持锻炼身体,一家人正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活。

姚海军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相关阅读:
北京新增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 广东省政府成立珠海市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调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