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教育“十四五”规划来了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服务人才强省、创新强省建设,近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教育厅印发了《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成质量更加优质、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让每一位适龄人口得到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教育综合实力、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
”
★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浙江将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构建一体化思政工作格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健康教育,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
大力发展优质普惠学前教育
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扩大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优质普惠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90%以上县(市、区)成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
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开展第四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游戏教学推广计划等。
第四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到2023年,公办园覆盖率保持在50%以上,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90%,优质学前教育(一级、二级园)覆盖率达到70%以上。幼儿园教师持证率达到99%,公办幼儿园劳动合同制教师与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差距逐步缩小,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达到当地上年度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以上,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65%以上。
游戏教学推广计划
参照“安吉游戏”理念,设立游戏教学实践区,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结合农村、城镇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开展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实践探索,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扭转“小学化”倾向,形成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学前教育品牌辐射与专业引领力。
★
促进中小学高质量发展
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60%以上县(市、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提升特殊教育能力。实施基础教育“强基工程”、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工程、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加卫星班分布模式建设工程等。
基础教育“强基工程”
科学编制区域学校布局规划,不断提升浙江省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实现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全省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中小学,实施500所初中学校补短提升行动,重点培育100所窗口学校,建设10个“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
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工程
全面推进以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等三种模式为主的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县域内融合型、共建型模式的教共体比例不低于80%,实现全省乡村、镇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共体全覆盖。
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工程
创建6个普通高中学校分类办学的改革试点区、30所试点学校,探索区域分类办学机制,培育一批不同办学特色在全省起示范作用的现代化普通高中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加卫星班分布模式建设工程
致力于增强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按特殊教育学校加卫星班模式,争取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都根据定位发展需要,选择在普通中小学校和职业中等学校建设若干卫星班,实现融合发展。推进省盲人学校改建工程。
★
深化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力争60个左右的学科达到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标准,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12所以上高校在各自类型、领域进入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以上,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规模进入全国前8位。
完善高等教育布局,打造高水平大学集群,建设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国内外名校“筑巢引凤”工程、登峰学科建设工程、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一流课程建设计划、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等。
国内外名校“筑巢引凤”工程
谋划引进一批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到浙江省开展合作办学,超常规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创新引育模式,建立分级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
登峰学科建设工程
鼓励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科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重点建设10个左右登峰学科、25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和一批省一流学科(分A类和B类)。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计划
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的高水平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和优势特色专业。做好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规划布局,争取国家级立项总量居省区前列,强化指导监督,提高“双万计划”建设质量。到2025年,原则上有认证机会的专业,省内高校都应通过认证。
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浙江产业行业关键领域,实施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设置10个左右青年英才培养基地,辐射带动高校培养一批高水平卓越拔尖人才。
一流课程建设计划
围绕全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6000门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课程。
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深化产教融合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建设一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施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依托浙江大学等高校分片分区域开展“导师学校”和导师培训工作。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在省教学成果奖中单独设立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建设一批“文科领军人才”团队和“文科杰出青年学者”团队。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精品文库,培育100部精品著作。建设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搭建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的文科综合信息平台。支持一批高校重大哲学社会科学攻关计划项目。
★
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融合发展
坚持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办学导向,着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普职融通、产教融合、育训兼容,推进浙江省育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趋于完善,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
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高地。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计划、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行动计划等,加强设区市统筹中职教育,建设温台职业教育创新高地。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
在积极承接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任务的基础上,开展省级职业教育发展重点项目、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一批国内有影响的职业教育品牌项目。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计划
健全以企业为主导、职业学校为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发挥职教集团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纽带作用,打造25个左右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推动建设15个左右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行动计划
实施24个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研制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一体化教材、构建中高职一体化教研体系、统筹做好中高职职业能力大赛等,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设区市统筹中职教育
全面加强设区市统筹中职教育改革发展,逐步实现设区市范围内的专业、师资、实训、招生、就业等的统筹,全面提升中职教育办学条件,优化设区市内中职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引导中职学校办精办特。
温台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
深入推进温台职业教育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创新高地建设,助力打造“活力温台”。实施一批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项目,完善社会各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以制度创新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提升民营经济参与职业教育新动能。
★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打响“学在浙江”品牌,推进各类教育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合力,推动社区教育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
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稳步推进社区教育,创新发展老年教育,规范发展成人教育。开展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提质扩容行动计划和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提质赋能行动计划等。
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完善公民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普及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将各类社会培训、技能证书、继续教育课程和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等纳入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范畴。建立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档案库,构建终身教育学分互认联盟,推动学习成果互认。
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提质扩容行动计划
培育建成100个学习型社区、10个社区教育师资研训基地,建成200个社区教育品牌项目。80%以上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大学(学堂)。培育100所老年教育优质校、100门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老年教育特色课程。建立起支撑发展的学习资源库和数字化资源配送体系,全省资源总数达到500万个。
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提质赋能行动计划
推进成人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内涵建设,遴选20个省级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优秀单位、100个省级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基地、100门省级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最重要基础工作,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提升教师社会地位,激发教师活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建强助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创新型高校人才队伍,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师教育攀登计划、高校高层次人才造峰计划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计划等。
教师教育攀登计划
重点打造2—3所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30个国家一流师范专业,遴选建设100个实验区项目。实施“浙派教育家培养工程”,推动培养与学校实践、区域示范相结合,着力培养200名道德品格高尚、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情怀博大、教育成效显著,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浙江辨识度的基础教育领军人才。
高校高层次人才造峰计划
实施“筑高原、垒尖峰、强青蓝”三大行动,创新引才、聚才、育才举措。全面完成50个高水平创新团队、200名创新领军人才、400名高层次拔尖人才、600名青年优秀人才建设和培养任务;延请院士“一对一”培养100名青年英才;引进2000名海外博士以上人才;选派2500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访工访学项目。到2025年,全省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60%。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计划
着力提高全省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重点遴选认定建设50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00个省级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2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0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
★
加快教育数字化改革
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为主线,构建高质量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新技术在教育系统性变革中的内生变量作用。
高水平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高质量在线教育,促进教育教学变革,推进教育信息化新基建。实施“之江汇”教育广场2.0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新基建建设工程等。
“之江汇”教育广场2.0建设工程
构建安全、稳定、高性能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优化互联网学校、教师发展网络学校、数字家长学校和市民终身学习学校应用场景,开发5000门在线课程,汇聚社会资源,通过名校上云、名师金课、跨校选课、在线答疑和学分互认等,提供大规模个性化在线教育公共服务。
教育信息化新基建建设工程
完善学校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互联网+教育”应用场景,打造500所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智能化校园,建设5000个新型教学空间。组织创建技术赋能智慧校园创新试点区(校)。
★
扩大教育开放合作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通过开放合作提供发展新动能,使浙江省成为教育发展的前沿高地。
打响“留学浙江”品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开展重点领域交流合作、推动教育区域联动发展。实施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工程,开展德国企业与院校在华举办职业教育试点项目、长三角教育现代化评估监测等。
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工程
强化“留学浙江”品牌培育,建设100门外语授课来华留学品牌课程和10个来华留学教育示范基地。新增5所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建设5个涉外培训基地;新增10所海外丝路学院。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在全省中小学培育100门国际理解品牌课程。
德国企业与院校在华举办职业教育试点项目
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选择3所机构、1个项目与德国合作基础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引入德国企业和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长三角教育现代化评估监测
教育部、一市三省共同研制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监测,形成相关监测评估报告,建立监测发布制度,为全国教育现代化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努力推动所有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达到70以上,全省平均指数得分达到80以上,全省现代化学校比例达到30%以上,实现教育综合改革新突破。
高水平推进省域教育治理现代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工程、智慧考试平台建设工程等,完善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发布制度、深化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
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工程
遵循“构建1个主体单元—完善3大支撑体系—提升6项关键能力—创新X个场景应用”的路径,打造“教育魔方”。优先推进全民数字学习平台建设,统筹规划教育行业云网端一体化系统,持续完善教育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迭代升级教育大数据仓,创新教育整体智治格局。
完善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发布制度
建设具有浙江特点的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体系和数据采集平台。每年开展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形成全省监测报告和各县(市、区)监测数据报告,并向社会公布。
深化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
以质量监测为抓手,构建以结构型质量为关键指标的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过程型质量为核心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与发展改进模式。坚持目标统一、标准科学、主体多元、结果适用的原则,分批遴选建设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区域试点20个、绿色评价学校试点100所。
智慧考试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教育考试招生综合服务应用系统,打造一站式考生服务平台;推进考试组织实施智能化,集成以考生库、考点库、工作人员库为核心的考试全局基础数据库,以数字地图为展示手段,辅助进行决策指挥和应急处置;构筑网上巡查系统、考生身份验证系统、作弊防控系统、试卷流转系统、考试支撑系统为主的考试安全防控体系。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