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别了,袁老!记录那些送行者中令人动容的瞬间

原标题:别了,袁老!记录那些送行者中令人动容的瞬间

南方都市报消息,5月24日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连日阴雨后,长沙天空放晴。上午9时许,袁隆平院士的学生邓启云博士随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一行抵达送别仪式现场,他告诉南都记者,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全体员工将到场送别袁老,更有众多学界院士和业界旧友,以及袁老母校西南大学、安江农校人士将赶来悼念。

在群众悼念点明阳厅外,门前阶梯整齐摆放着花圈,两旁敬献的鲜花层叠堆放,白色的菊花、金黄的稻穗,在太阳下闪光。全国多地前来悼念袁老的群众,缓缓步入明阳厅,瞻仰袁老遗照,鞠躬默哀献花。

连日来,一向以中庸、节制为修身之道的中国人,任凭自己内心的情感奔涌成河,缅怀、致敬、追思、倾诉……在雨中,在雕塑前,在网络上,用种种可能的方式送别国士,表达巨星陨落之恸。

5月23日,长沙市民自发前往殡仪馆送别袁隆平。南都记者吴泽嘉摄

5月23日,长沙市民自发前往殡仪馆送别袁隆平。南都记者吴泽嘉摄

长沙全城送别袁老

悲恸的人群最早在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汇集。

5月22日13时07分,91岁的袁隆平院士在这里辞别人间,市民敬献的菊花很快排满了门诊楼外的台地,有金黄,有雪白,远看上去,像泛着日光的成熟稻田。

 5月24日上午,排队送别袁隆平的人们。南都记者吴泽嘉摄

5月24日上午,排队送别袁隆平的人们。南都记者吴泽嘉摄

16时许,袁院士的灵车驶离医院,特意在他长期生活、工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绕行一周,之后缓缓开往明阳山殡仪馆,一路上,人群夹道目送,车辆自发鸣笛。

傍晚18时,长沙一位送鲜花订单的外卖员告诉南都记者,“已经买不到菊花了。”

夜幕降临,悼念的花海中出现了很多黄色的玫瑰、向阳花,白色的百合、满天星、康乃馨……

别了,袁老!记录那些送行者中令人动容的瞬间

这一晚,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灯火长明,门卫没有阻拦冒雨吊唁的群众;6名大四女生是从毕业旅行的途中赶来的,深夜到湘雅医院时,附近的花店早已关门,便郑重地戴上党徽和校徽,在院门口久久肃立。

同样的情景,在袁隆平院士的故里——江西省德安县也在发生,人们撑着雨伞前往由院士家乡老屋重建的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在袁院士的母校——西南大学,他的雕像同样被校内外人士的花束一道一道地围起。

5月23日,根据袁院士“丧事从简”的遗愿和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不安排接待群众悼念,但仍有大批市民和外地人士“义无反顾”地前往送别,上午10时许,已致周边相关路段拥堵,只能进行交通管制。

是日仍是细雨。

许多人下车步行至殡仪馆大门前,各色雨伞紧密地串成一条长龙,沉缓地向前蜿蜒着,没人抱怨,尽皆肃穆。

遗像所在的明阳厅外,鲜花堆积如山,不少都插有卡片或信件,写满自己的心里话。

也有人打印了一张袁隆平在青色稻田中的工作照,不知是谁在这张照片上面,罩了一把透明的伞。

别了,袁老!记录那些送行者中令人动容的瞬间

当民心汇集成一道洪流时,人人可以观测到善的共振:

23日这天,有出租车司机高高打起“停运”的灯,在前车窗上内贴上A4纸:“前往明阳山悼念袁老免费接送车”。

有人一大早驱车从湖南浏阳赶来,带着5000个口罩,为祭奠袁院士者免费发放。

有花店老板免费派送悼念鲜花,“袁院士值得我们尊敬,也是对孩子言传身教。”

截至当夜22时许,这个名叫郭伟的小伙子还未离开现场,他对南都记者说:“袁院士为我们奉献了一生,我们奉献一天没什么。”

全国网友寄托哀思

也有人隔万水千山,而心意已至。

有些悼念是朴素而庄重的,比如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开设的“袁隆平同志网络吊唁厅”,上线以来已有近1000万人次献花致祭。

 5月24日上午,自发前往殡仪馆送别袁隆平的人排成了长队。南都记者吴泽嘉摄

5月24日上午,自发前往殡仪馆送别袁隆平的人排成了长队。南都记者吴泽嘉摄

有些悼念是充满才情的。袁隆平院士逝世后,许多网友用诗、文、绘画等自己擅长的方式寄托哀思。

5月22日13时许,网友@谷鸟衔枝来在个人微博写道:“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其实和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没什么区别,平时你总不大会时常想起他们,你总觉得他们永远会在。然而他们却又和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他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你越会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稿,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天体陨落的注脚。”

这则微博猛然撞进了很多人的心坎,获得了超过41万次转发和144万点赞。

或许是与袁老生前既幽默又烂漫的性格相呼应,很多人选择用美术作品复现自己心里的袁隆平。

有人画的是风度翩翩的袁爷爷在田间拉小提琴,小猫“袁花花”团在他脚边;更多的画作不约而同地表现了“禾下乘凉”——这是袁隆平挂在嘴边的两个梦想之一。

工具的使用并不会限制画技,在广东湛江,有位小伙子用他擅长的烧火棍为袁老画像;另有一名来自内蒙古赤峰市的跑步爱好者,他用10公里的跑动路径,在地面上“画出了”袁隆平的头像。

年轻人会通过自己的社群作出表态,传递哀思与敬意。

在“Z时代”用户云集的哔哩哔哩网站,“up主”们以弹奏或演唱周杰伦的流行曲《稻香》来表达对袁隆平的敬意,“稻香”已经成为热搜关键词;在豆瓣,很多娱乐、文艺、生活等领域的小组将组标改成了黑白色。

来源:南方都市报

袁隆平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 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没有归途的马拉松,亲历者讲述白银“夺命”越野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