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七院士撰文追思袁隆平:生当似鹏起 终当如鲸落

原标题:七院士撰文追思袁隆平:生当似鹏起,终当如鲸落

“英雄已去,撒下一片霞光;英雄已去,身后无限哀荣。”5月23日,中国工程院官网刊发了邹学校、朱有勇、李玉、陈温福、康绍忠、刘旭、邓秀新等7名院士追思缅怀袁隆平院士的文章。

邹学校回忆道,“我曾经在袁隆平院士身边工作了三十三年,得益于袁院士的悉心指导和培养,我也是袁隆平院士科技创新精神的受益者。袁隆平院士的胸怀、境界和共产主义理想,是我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他寄语农大师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的八字箴言,我们将永远铭刻在心。”

朱有勇写道,“我与袁先生相识有数十载,先生作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一直带领我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袁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品德高尚、令人尊敬和爱戴的长者。他一心为民,执着追求、不畏困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提携后学,是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李玉写道,“您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研发,到‘两系法’杂交水稻,并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一直到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壮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您的一次次科技攻关,让世界瞩目,让国外专家刮目相看,让中国的粮食持续稳产高产。袁先生与我个人交集不多,回忆袁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直激励着我们,您用一生热忱与无畏诠释着‘生当似鹏起,终当如鲸落’的格局,让国人无比钦佩!深表哀思。”

“在中国超级稻育种工作中,多方面得到了袁隆平先生的支持与指导。他多次来沈农交流与合作,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去年9月27日我专程去湖南探望袁先生,看到他精神矍铄、老当益壮,深为他心系稻作事业的精神所感动,谁知彼时一别,竟成永诀。袁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农业科学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更是稻作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令人扼腕痛惜!”陈温福表示,岳麓苍苍,湘水泱泱,先生伟绩,永垂史章。

康绍忠记得,2019年9月袁隆平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后,在中国工程院举办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矢志自主创新”座谈会上,他与先生有过一次近距离的接触。然袁隆平先生以其独特的创新思维,在农业科研道路上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时刻激励鼓舞着我们这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

刘旭称,袁隆平同志一生追求“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想,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事业,累计推广杂交水稻90亿亩,每年增产稻谷可多养活8000万人,为国家粮食乃至世界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荣获了“改革先锋”、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20多项荣誉和奖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远怀念我的老前辈。

邓秀新提起,1977年高考他读了农业大学,弄清楚了杂交稻的来源,也知道了袁隆平先生。大学三年级学校请袁隆平先生给学生作报告,那是他第一次当面见到袁先生,并聆听他的报告。那时没有幻灯、没有PPT,一张板凳加上一张桌子,简陋的阶梯教室,他给我们娓娓道来杂交稻的深奥道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的艰难过程,分享杂交稻这一重大科技成果。

邓秀新写道,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人是吃稻米的不是吃稻草的”,袁先生说当时有人讥讽他们的杂交稻,他没有退缩,而是努力前行。杂交稻表现出生物量比普通的稻增长很多,禾苗十分强壮、分蘖也多。经过研究改良,最终,把杂种优势体现在收获的稻谷上,大幅度提高了产量,解决了吃不饱这个看似简单而长期困扰人类的旷世难题。

“后来,我多次接触袁先生,老人和蔼可亲,交流中字字句句体现了对水稻高产的不懈追求。上世纪70年代,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整装待发,80岁时,他称自己是八零后。去年在301医院,我去看望他,他说我身体没问题,可以当九零后。”邓秀新指出,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追求稻中道,从三系到两系,单产不断跃升,引领中国水稻育种不断前进。他是水稻科学的旗帜,也是作物科学的旗帜,更是农业科学的旗帜。

同在5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谨代表中国工程院并以其个人的名义对袁隆平院士的逝世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向袁隆平院士亲属表示最诚挚的慰问!《唁电》指出,用一粒种追梦稻田,筑就粮食安全的不朽丰碑;捧一颗心奉献人类,点亮科学精神的永恒星辰!无双国士,英名永驻!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是中国工程院和我国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袁隆平院士千古!

相关阅读:
  • “袁梦”之花在“一带一路”绽放

    跟杂交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袁隆平曾表示,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如今,乘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 ... 2023-12-30
  • “杂交水稻之父”的梦想正在非洲实现

    “杂交水稻之父”的梦想正在非洲实现

    新华社三亚11月15日电14日上午,参加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的非洲国家代表来到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参观。在袁隆平铜像前,外宾们纷纷... 2023-11-15
  • 杂交水稻技术助力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

    杂交水稻技术助力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

    11月14日,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三亚开幕。2019年12月,袁隆平在三亚举办的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表示,他有一个心愿,希... 2023-11-14
  • 清风 | 用力多者收功远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在《司马光好学》一文中,朱熹用这样的言语评价司马光勤奋读书。幼年时的司马光担心自己读书 2023-10-23
  • 袁隆平超级稻在四川德昌实现单季亩产1251.5公斤

    袁隆平超级稻在四川德昌实现单季亩产1251.5公斤

    一夜秋雨过后,安宁河畔连片沉甸甸的稻穗迎来“交卷”时刻。10月14日,测产验收专家组成员对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麻栗镇阿... 2023-10-15
  • 亩产1251.5公斤!袁隆平“超级稻”创世界新纪录

    亩产1251.5公斤!袁隆平“超级稻”创世界新纪录

    据央视新闻消息,今天(14日),2023年超级杂交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超高产攻关测产验收会在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举行,最终测定3块田平... 2023-10-14
天津新增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为无症状感染者转归 武汉理工大学获评2020年度“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