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袁隆平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

原标题:袁隆平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在湖南逝世。噩耗传来,世人哀悼。有人说,从此春种秋收均与怀念有关;有人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谢袁老;有人称他“国士无双”,造福人类……这些发自肺腑的感言道出人们的缅怀与痛惜。袁老已逝,他留给世间弥足珍贵的遗产,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感受到信心和担当。

中国人有信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袁隆平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曾几何时,中国人还为吃饱饭而犯愁。袁老潜心研究一辈子的杂交稻让人们不再饿肚子,并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如今,我国已迈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三大主粮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就以袁老毕生研究的水稻来说,中国已成为水稻育种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种质资源最丰富,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世界领先。中国是大米产量最高的国家,面积占全世界水稻面积的20%,产量占全世界大米总产的近40%。中国水稻地域和种类最为丰富,早中晚稻分明,籼粳糯稻齐全。袁老坚定了中国粮食安全的道路自信,即使面对国际粮食波动,中国人最有底气。

中国农业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将坚持创新和奋斗精神,这是袁隆平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袁老生前常跟人说起他的两个梦,其中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在梦里,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这显示了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尽管已经名满天下,但他仍埋头于田畴,执着耕耘探索,直至生命的最后岁月,他依然坚持下田。他不停地追求高产、更高产和高品质、更高品质,从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到耐盐碱水稻,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关。他以行动向人们证明,每一步前进,都是创新的结果和奋斗的成果。这给我们以启迪,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无论是科研还是生产,只要有这股劲,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乘风破浪,“卡脖子”现象终将改变。

中国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和担当,这是袁隆平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袁老的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世人皆知,他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他让饥饿远离中国人,也造福世界上那些还吃不饱饭的人们。如今,中国杂交稻在亚洲、非洲推广种植面积超过700万公顷,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杂交水稻列为解决粮食短缺的首选技术。这不仅仅是中国水稻育种家的骄傲,更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不可磨灭的贡献,蕴含着中国人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

斯人已逝,遗产永存。国士无双,风范常在。共和国永远铭记袁隆平!

相关阅读:
  • “袁梦”之花在“一带一路”绽放

    跟杂交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袁隆平曾表示,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如今,乘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 ... 2023-12-30
  • “杂交水稻之父”的梦想正在非洲实现

    “杂交水稻之父”的梦想正在非洲实现

    新华社三亚11月15日电14日上午,参加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的非洲国家代表来到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参观。在袁隆平铜像前,外宾们纷纷... 2023-11-15
  • 杂交水稻技术助力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

    杂交水稻技术助力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

    11月14日,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三亚开幕。2019年12月,袁隆平在三亚举办的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表示,他有一个心愿,希... 2023-11-14
  • 清风 | 用力多者收功远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在《司马光好学》一文中,朱熹用这样的言语评价司马光勤奋读书。幼年时的司马光担心自己读书 2023-10-23
  • 袁隆平超级稻在四川德昌实现单季亩产1251.5公斤

    袁隆平超级稻在四川德昌实现单季亩产1251.5公斤

    一夜秋雨过后,安宁河畔连片沉甸甸的稻穗迎来“交卷”时刻。10月14日,测产验收专家组成员对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麻栗镇阿... 2023-10-15
  • 亩产1251.5公斤!袁隆平“超级稻”创世界新纪录

    亩产1251.5公斤!袁隆平“超级稻”创世界新纪录

    据央视新闻消息,今天(14日),2023年超级杂交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超高产攻关测产验收会在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举行,最终测定3块田平... 2023-10-14
中国代表作为安理会轮值主席就巴以停火发表新闻谈话 科技创新“耦合效应”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