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五一”消费成绩单来了!出游人数超疫前哪些新趋势需关注?
转眼间,“五一”小长假已过,作为就地过年后首个长达5天的假期,“五一”小长假在促消费方面被寄予厚望。
从文旅部及各地商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五一”消费明显复苏。
5月5日晚,文旅部发布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已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同时,“五一”假期共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0%。
此外,北京市商务局发布数据显示,假日期间,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百家企业实现销售额45.6亿元,同比增长10.1%,较2019年增长4.2%。
“五一”全国景区交易额同比涨200%游客更看重品质出行
不少“五一”期间出行的小伙伴已经在“抢票”以及各旅游景区的人流量上感受到了民众的出行热情。
消费数据也表现不错。5月5日,支付宝平台发布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景区交易额较2020年同期上涨200%,酒店住宿等行业增长翻倍,甚至远超2019年同期,强势反弹。
同时,“五一”期间的消费也呈现新趋势,比如支付宝数据表明,“小镇青年”成为“五一”假期拉动消费新动力,三四五线出游消费人次占比6成。并且,这一届“小镇青年”花钱更注重消费品质和文化生活享受。相较2020年同期,三四线人群对博物馆、剧本杀、线下演出、密室等搜索均有大幅增长,其中,演出搜索量上涨超22倍、博物馆搜索量上涨近18倍。
文旅部也表示,“五一”期间,游客出行更加看重休闲度假类品质出行,私密化、定制化、小型化成为主流,高星级酒店房源备受游客青睐,长沙、西安、杭州、成都等热门网红城市酒店的特色房型一房难求。
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监测数据也显示,“五一”团队游团均人数为14.67人,较2019年减少25%,小团游趋势明显。
分城市来看,“五一”期间,北京市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百家企业实现销售额45.6亿元,同比增长10.1%,较2019年增长4.2%。北京市监测的西单商场、燕莎奥莱、贵友大厦和菜百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0.9%、86%、81.8%和80.5%。
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172家商贸企业共实现销售(营业)额18.5亿元,同比增长36.8%。
杭州市商务局据全市40793家样本企业监测统计,“五一”期间(4月30日至5月4日),累计实现销售(营业)额20.01亿元,同比增长22.7%,比2019年增长17.4%。
海口海关统计数据也显示,5月1日至3日,离岛免税购物金额为4.85亿元,购物人次达6.5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15%、140%。日均免税销售额约1.62亿元,相较2019年“五一”假期增长299%。
票房方面,猫眼电影统计显示,截至5月5日24时,“五一档”总票房合计达16.72亿元,成为“史上最强五一档”,对比来看,疫情前的2018年、2019年同期票房分别为10.06亿元和15.27亿元。
旅游收入仍在恢复中新技术和旅游业正加速融合
可以发现,北京、杭州等热点城市监测的企业“五一”期间销售额已经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全球疫情蔓延之下,海南离岛免税购物迎来“黄金”期,日均免税销售额也较疫情前大幅上涨;电影市场延续春节档的强劲表现,也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但备受冲击的旅游业目前还处于恢复期,出游人数按可比口径已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但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仅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五一”假期的旅游消费数据符合市场预期,出行人数已经比疫情前要高了,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也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而清明假期时,旅游收入仅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6.7%。对比来看,备受疫情冲击的旅游市场已经在回暖。
付一夫进一步表示,另外,官方虽然并未公布消费数据,但从大面上来看,很多景区一票难求,酒店预订、高铁、航班的数据都非常不错。同时,“五一”期间的消费市场还出现了不少新趋势,比如以田园综合体为核心的田园游、乡村游、民俗游,以及马术、水上桨板等新时尚运动;基于数字基础的VR主题乐园、云旅游等,背后反映的是我国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速,新技术和旅游业正进一步加速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新兴旅游消费业态不断“破圈”,人们的消费方式、理念也在升级。与之对应的是,各地为了满足民众的旅游消费升级诉求,也在挖掘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特色文旅活动,从而促进消费。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文旅场景越来越丰富,生态越来越完善,我国的文旅消费行业正在迈向一个新阶段。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潘亦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