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刷脸取款大规模推广尚需时日
某商业银行近日在广州市布放了具有刷脸取款功能的ATM机,用户即使没带银行卡也能快速取款。
新闻一出,不少人在感叹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其安全性表达了担忧。实际上,刷脸取款在2015年就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应用,但在推广中遇冷,最后不了了之。
那么此时再次推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刷脸取款到底是银行的宣传噱头还是真正的技术革新?其应用价值有多大?
要解答这些问题,先让我们看一下刷脸取款如何操作。首先,在ATM机屏幕首页选择并点击刷脸业务,然后,输入你在银行预留的本人手机号或身份证号,随后,ATM机对你进行人脸识别,如果数据比对成功,你需要再在ATM机上输入银行卡密码,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取款操作。
众所周知,取款也好,支付也罢,刷脸也好,传统支付方式也罢,确保资金安全的核心环节始终是账号和密码的交叉验证,这一点不会因服务渠道的改变而改变。通过上述流程不难发现,输入身份证号、手机号解决的是账号问题,输入密码解决的是密码验证问题,也就是说,即便没有中间的刷脸环节,两个核心环节也已经完成,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刷脸更多起到的是辅助作用,更像是吸引用户的“装饰”。实际上,2015年试水的刷脸取款流程跟以上操作并无二致。虽然经过了6年发展,但刷脸取款技术并没有取得多大的创新突破,此次推出便难免有“炒冷饭”之嫌。但鉴于目前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激烈,把重新推出刷脸取款作为揽客噱头也无可厚非。
当然,刷脸取款还是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因为它直击了提升取款业务便利度这一行业痛点。但需要意识到,刷脸取款距离广泛应用仍有较大距离,也存在不少待解问题。
首先,根据监管要求,刷脸取款的ATM机必须具有双摄像头,否则不能开展业务。而目前各家银行的ATM机普遍是单摄像头,如果将此业务全面铺开,就意味着银行要将全国的ATM机全部升级更换,这笔支出是否划算?
其次,刷脸无疑会获取用户的人脸信息,这些信息在核验时需要传输至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的内部系统。银行与以上系统是否直联?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加密?一旦遭受外部攻击,其安全如何保障?
最后,银行是否沉淀、保留用户的人脸信息?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银行是否有此权力?这些问题均没有来自监管层的明确定论。目前,刷脸取款技术在银行业已较为成熟,但始终未对其开展大规模推广,可见行业对此的态度十分谨慎。
虽然诸多难点待解,但我们仍要用“开放、包容、鼓励”的态度面对新技术的涌现与应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乐见在社会各方的合力推动下,能有更多的新技术从“装饰”变为“趋势”,切实提升百姓的金融服务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