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朱悉铭:哈工大是青年人成长的沃土

原标题:朱悉铭:哈工大是青年人成长的沃土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采访朱悉铭教授前,记者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2016年哈工大举办的首届国际青年学者神舟论坛。当时,作为受邀的青年学者,朱悉铭在能源学院分论坛上所作的学术报告,引发了在场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即便作为外行,记者也对这位来自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年仅32岁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的突出成就而印象深刻。

朱悉铭:哈工大是青年人成长的沃土

朱悉铭在国际青年学者神舟论坛上作报告

时间来到2021年。这是朱悉铭回国到哈工大任职的第五个年头。他已经成为能源学院先进动力技术研究所的青年骨干,从事等离子体、航天推进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位于科学园知源楼的实验室,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巨大的轰鸣声中跟学生交谈。仔细倾听,是在叮嘱学生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朱悉铭:哈工大是青年人成长的沃土

朱悉铭在工作中

回国前,朱悉铭在德国已经从事3年的科研工作,在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方面发表40余篇SCI论文,并入选“洪堡学者”计划。2016年末,当看到哈工大首届国际青年学者神舟论坛的参会通知时,朱悉铭的心情不再平静。当时的他,正在考虑回国,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的等离子体技术发展助力。而当收到哈工大的邀约时,身为黑龙江伊春人的朱悉铭没有犹豫,很快下定决心,回国发展。

“作为黑龙江人,从小就对哈工大有天然的情感。”而随着采访的展开,记者了解到,促使朱悉铭回国、来到哈工大的原因,也许机缘早有安排。2012年,朱悉铭还在清华大学读博时,就曾与能源学院于达仁教授团队在科研方面有过接触,对哈工大人“敢啃硬骨头”的干劲和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印象颇深。

“缘分也好,乡情也罢,哈工大最吸引我的,还是她本身提供的干事创业的舞台,哈工大是人才成长的沃土。”2017年开始,朱悉铭正式成为于达仁教授团队的一员。作为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他入选国家人才计划,并获得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等校内各种人才政策的支持。

来到哈工大,朱悉铭在于达仁教授的团队找到了用武之地:“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自己在等离子体基础研究方面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在团队中找到了契合点。”正如朱悉铭所说,他所在的空天动力技术团队在于达仁教授带领下,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以航天推进器为代表的空天动力技术与应用研究。团队研制的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于2016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高效率高比冲磁聚焦霍尔推进技术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团队在新一代航天推力器研究中,持续探索新方向,聚焦运用等离子体产生的特殊物质作为新型推进装置。而朱悉铭所从事的等离子体物理方向与此在学术基础上恰好高度契合。

“我在团队的成长过程,就是自身在等离子体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与团队工程化特色不断融合、取长补短的过程。”朱悉铭说,于达仁教授作为“头雁”,在带领团队不断开拓新方向、寻求新突破的过程就是哈工大“大师+团队”特色的充分体现。“科研工作在本质上是团队协作的过程,需要不同学科、不同特长的科研人员互相协同,完美配合。”朱悉铭说。

朱悉铭:哈工大是青年人成长的沃土

朱悉铭和学生交流

在朱悉铭心中,哈工大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正是一代代哈工大人扎根龙江、爱国奉献、艰苦创业,哈工大才能“成”。而作为土生土长的龙江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将自身在科研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与龙江的产业要素相结合,在推动龙江产业向高精尖转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朱悉铭:哈工大是青年人成长的沃土

文字|张妍

图片|受访者提供

视频|孙毅耿业军

排版|穆娜

审核|梁英爽李守斌

相关阅读:
时晴时雨,当心风湿病抬头 副省长陈飞来湘大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