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通社会资本参与“旧改”渠道
随着各地“棚改”推进,我国城市建设逐渐告别“大拆大建”,进入精耕细作的存量更新阶段。近日,北京市出台《关于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意见》,试图形成居民出一点、企业投一点、产权单位筹一点、补建设施收益一点、政府支持一点“多个一点”的资金共担方式,打通社会资本参与“旧改”的渠道。
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不便;空间不足,停车位要靠“抢”;水电气路等设施老化,安全隐患重重——很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小区配套设施匮乏,很多生活在其中的居民都对改善住房条件有着强烈的呼声和期待。
数据显示,我国建于上世纪的老旧居住小区有近16万个,涉及居民超过4200万户,建筑面积约为40亿平方米。如何改造存量巨大的老旧小区,成了关系亿万城镇居民安居乐业,提升幸福感、获得感的重大民生工程。
然而,由于涉及利益众多、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上面临着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等多重因素制约,“旧改”也是一块相当难啃的“硬骨头”。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妨“胆子大点”,拿出改革的魄力和勇气,在局部地区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加以推广。
比如,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钱从哪来”。根据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补助标准,每平方米补助5786元;而经测算,每平方米实际改造成本约需8400元。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仅靠政府、居民、企业其中任何一方都力不从心。北京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旧改”,正是为了补充“源头活水”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也获得了劲松北社区试点成功经验的支持。
当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旧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各方诉求不一致容易导致冲突甚至对立,所以实施起来急不得。比如,就安装电梯而言,往往因为采光、占地、噪音等问题,面临着来自低楼层居民的阻力,不能简单套用“少数服从多数”而伤及群众利益。再比如,有的居民受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对于过高的收费有一定抵触情绪,因此改造升级不能贪大求洋、盲目攀比。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旧改”就会因重重阻力而寸步难行。
“旧改”是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慢工细活,我们还得步子稳点,努力争取达成共识、减少分歧,求解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方能让群众满意。
在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共同努力下,“旧改”中的棘手难题总能找到“多方共赢”之良策。比如,旧楼加装电梯,前期要拿出一笔不小的安装费用,不同楼层的居民往往会为谁出钱多少而争执不休。对此,有的地方采用了“共享电梯”的方式,由企业免费安装电梯,居民则按次、月或年付费使用,巧妙地解决了难题。这说明,只要以改革的方式积极稳妥推进“旧改”,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