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镇书记赵化录——一名共产党员的23年
新华社郑州3月13日电题:小镇书记赵化录——一名共产党员的23年
新华社记者王圣志、双瑞、翟濯
太行南,黄河北,坐落着一座不起眼的小镇——河南省辉县市冀屯镇。没有人想到,这个曾经的传统农业镇,竟会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地,拥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等响当当的名片。
这一切,和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息息相关。自1998年来到冀屯后,赵化录在这里一干就是23年。发展经济支柱产业、创新基层治理方法、全心全意服务群众……赵化录像一个魔术师,完成了点“石”成金的奇迹。
没有松懈与倦怠,始终初心不改。23年间,赵化录为何能够“越干越有劲”?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知道答案。
魄力:“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
今天的冀屯,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可在23年前,这个传统的农业镇甚至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33个村全是砂石土路,群众都在土里刨食,有的连房子都盖不起。摆在赵化录面前的,是一个谁都不愿接手的“烂摊子”。
“我记得刚来时,一次开村支部书记会,有个村支书迟到了半个小时。我批评他,他却反驳说‘刚下完雨,村里的路都走不成,我是扛着自行车过来的’。修路,成了我心中第一件必须解决的事情。”赵化录说。
“宁愿掉下几斤肉,也得一年修上几条路。”这是赵化录当时的决心。乡镇财力无法支撑,赵化录就发动集体、个人、社会多方力量出资出力。三年时间,冀屯镇终于实现了水泥道路村村通。
路修通了,可冀屯镇依旧没有像样的产业。赵化录用半年多时间把全镇33个村跑了个遍,和群众探讨增收门路。在麻小营村,村民曹永军种的三座食用菌大棚引起了赵化录的兴趣。“一家一个棚,一年就是一个万元户!”发展食用菌产业——赵化录找到了冀屯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干部带头,群众跟上,冀屯镇掀起建棚高潮。2003年,冀屯镇食用菌大棚达到1万多座,实现了户均1座棚。为了扩大销售,赵化录带着镇干部到北京、武汉、郑州等地找市场。食用菌批发的时间集中在凌晨,他们冬天裹着军大衣,挨家挨户发宣传单、谈客户。“食用菌的销售网络,就是在我们手递手发传单中建立起来的。”
食用菌产业要实现现代化生产,必须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为了寻找企业,赵化录又四下广东,一开始企业大门都进不去,如今冀屯镇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集散地,日产金针菇300吨。全镇60%的劳动力从事食用菌产业,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
“‘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是辉县人干事的秉性,赵化录就有这股脾气和韧劲。”跟着赵化录干了近20年的冀屯镇干部李玉忠感慨地说。
创新:“三项制度”赢得民心
“民情日记”“代理代办”“扶贫帮带”是赵化录探索出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而这三项制度的发端,则源于他的一次走访。
益三村村民任金明是村里的能人,精通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可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用地不足成了制约他的难题。走访中,任金明向赵化录诉苦:“我也想放个响雷,可没有地方放。我的厂子总共二亩大,想发展也不可能。”
任金明本以为只是说说,可赵化录把他的话记在心里。在赵化录的支持下,任金明得到8亩企业用地,现代化厂房终于建了起来。这件事也引起赵化录的深思:“全镇还存在多少类似问题?如何形成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机制?”
2013年,冀屯镇探索建立民情日记制度。赵化录要求乡镇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走村访户记录群众的酸甜苦辣。“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每年必须把全镇农户走访一遍。
赵化录说,乡镇干部不能像“井里的葫芦”那样,从上面看深入下去了,可从下面看还浮在表面。他带头一户一户地走,一户一户地记,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翻开赵化录的民情日记,上面记录着满满的诉求与意见:华兴纺织厂生产用电供给不足、冀祥社区居民家中天然气未通……几年下来,赵化录的民情日记摞起来有一尺多高。
民情日记制度实行两个月后,镇村干部代理代办服务制度和扶贫帮带制度应运而生。现在,冀屯镇每个村都设有党群服务中心,所有干部都是代办员。同时,机关干部每人联系帮带2户生活困难户和1户生产困难户,做到困难帮扶全覆盖。
民情日记写出了群众的酸甜苦辣,代理代办实现了群众少跑路,扶贫帮带让贫困人口过上了有尊严的日子。褚邱村村支书王军说,“三项制度”的实行倒逼干部给群众干实事。2014年,“三项制度”在新乡市全面推广。
感悟:“把职务当平台,越干越有劲”
23年镇党委书记的经历,让赵化录总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23年任职基层一线岗位,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心里觉得亏不亏?”
赵化录说,每个干部比亏不亏的时候,比的是事业,而不是资历。“把职务当官位,越当越累;把职务当平台,越干越有劲。”
现年58岁的赵化录并不缺乏被提拔的机会。2009年,上级准备调整赵化录到副县实职岗位,可是正好赶上冀祥新区建设、3000亩土地征用,面对急难险重的建设任务,他选择了留下。2014年,赵化录累倒在工作岗位,心脏放了4个支架,亲人朋友都劝他回城工作,但当时处于3个亿元项目建设的关键期,他再次选择了留下。2016年乡镇党委换届期间,组织考虑调整他到距离县城较近的单位工作,但投资35亿元煤矸石发电项目突然批复下来,1个月内必须开工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他又一次留了下来。
“在乡镇,一定是大干、苦干、巧干过来的,越干越有劲,才能在一个地方干23年。事业的发展,群众的认可,地区面貌的改变,让我愿意干事,想要干事。”赵化录说。
“只要我们有困难,赵书记没有一次推辞。”谈起赵化录,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耀强评价说。
“即便没有事,他也会到村民家里坐一坐,这样心里才踏实。现在村里人都认识他。”宪录村村支书苗海云说。
“他永远在一线,领着你走,带着你跑。他拉车不松套,我们更不敢松。”冀屯镇党委副书记司月莲说。
辉县市委书记郭书佩说,赵化录扎根基层、忠诚担当、心系百姓、淡泊名利。“乡村振兴,就需要这样的好干部!”